晚上,康熙与纵人相聚在康熙的“行宫”里一起庆贺今天的巨大收获。其实康熙所住的“行宫”就是在围猎场的中央地带以木桩和布围搭起一片营地,中间竖立大大小小几十座帷帐,中间最高大的一座就是康熙的御幄。营地四周围起了栅栏,门口左右高悬着两只巨大的纱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通向中央的小路。御幄内烛光明亮,笑语阵阵。
康熙换了身便服,头上戴一顶六合一统便帽,只是帽上镶着的一块碧绿入湖水的翡翠现实了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面南盘腿坐于毯上,几位阿哥侧席相陪,索额图、明珠、福全等人都盘腿坐在另一边。由于今天猎获甚丰,康熙心中异常喜悦,传谕其他随围的近臣同来幄内用膳。
此时,随行的御厨禀告说鹿肉已经烤制完毕,康熙于是命分赐众人享用,大家顿时食指大动,都知道这野火上烤出的鹿肉又鲜又嫩,香气诱人,别有一种风味儿,比宫中御厨烹调的御膳还开胃口,大家也都快饿了一天了,不过因为皇帝在旁,为了显示自己有教养显斯文,都是一点一点地撕着吃,否则就要有失君前礼仪,加上孔夫子提倡的“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大帐之中显得一片安静。倒是远处的那些侍卫没有那么多讲究,一边大嚼一边不住赞好。
也许是康熙今天的兴致很高的原因,吃了几口鹿肉就对四周的众人说:“如此美味岂能无酒。来呀,把那坛子绍兴花雕拿来,朕要与众臣痛饮几杯!”
不一会儿,就有下人抱酒上来,在在座的每个人面前倒了碗酒,康熙端起碗来环四周一圈,说道:“在座的都是朕的肱骨,大家为了我大清劳苦功高,今天朕在此谢谢各位!来,端起碗来干了!”说罢,自己先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了。
众人听了康熙的话马上就端起碗来齐声说道:“这是臣等应尽之责,谢皇上(阿妈)赐酒!”说完就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
康熙待众人喝完了酒,缓缓的说道:“前段时间,就在朕决定前往狩猎的时候,有人就说了,朕这是在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说朕现在开始准备贪图享乐了,有商纣第二的趋势。高士奇,这话你有没有说过?”
高士奇和众臣听了顿时一惊,大帐之类顿时就有人欢喜有人忧了。喜的是索额图等人,因为进几年来,高士奇凭借着自己的才华颇受康熙的喜欢,更因为他是明珠一手栽培的人,所以在众人的眼里他早就打上了明珠一系的标签。所以他当然很乐意看见明珠的人倒霉,顺便影响明珠在康熙心里的地位。忧的人自然就是明珠了,此时的明珠完全可以说连杀人心都有了,他心里一边在哀叹高士奇不懂事,一方面在盘算着一旦皇帝追查下来,自己怎么与高士奇划清界限。
这时,高士奇心里也是一惊,心想自己的嘀咕之言怎么就落到皇上耳朵里去了。于是忘了出来请罪或是辩解而是一门心思的在想着如何回答康熙的责问。这时八阿哥胤就站出来说:“启禀皇阿玛,高士奇大逆不道,请皇阿玛下旨将其处死,全家流放方能让天下信服。”
紧跟着九阿哥胤唐、十阿哥胤我,还有索额图等人都站出来纷纷响应八阿哥胤的观点。
这时高士奇似乎觉醒了一般,连忙跪在康熙的面前,说道:“臣。。。。。!”
康熙没有等高士奇将话说完,就大手一挥制止了高士奇的话语,转过头来看着正处于思索状态的四阿哥胤说道:“胤,说说你的看法!”
这时胤连忙站出来,跪倒在康熙面前,缓缓的说道:“启禀皇阿玛,儿臣不敢苟同八弟的意见,相反儿臣倒是觉得应该重赏高士奇!”
康熙听了这话顿时来了兴趣,笑着问道:“说说你的理由!”在座的众人顿时一起看向胤,八阿哥胤顿时向他投来怒视的目光。
胤也不理众人的反应,缓缓的回答道:“皇阿玛,儿臣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记得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高士奇就犹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皇阿玛每次读到太宗转的时候不是在感叹自己身边缺少像魏征这样的箴臣,现在我大清的魏征出
现了,难道皇阿玛不赏么?”胤说完静静的望着康熙。
这时,胤详站出来,跪下来说道:“儿臣附议四哥的意见!”
胤这小家伙似乎也不甘示弱,站了出来说道:“皇阿玛,常言道忠言逆耳,您的体面固然需要,但是我大清的江山更为重要。正因为有高士奇这样的人在皇阿玛的周围,皇阿玛才能少犯错误,我大清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请皇阿玛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