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
中国清代康熙时发生的反清事件。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1674年1月),北京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起隆逃走。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慈的反清者,迅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乱时,福建蔡寅亦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台湾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获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清廷根据他的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指为起义军所拥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帝四子,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糊口,时年已75岁,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仍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遂寝。
明三太子朱慈炯与“朱三太子”朱慈焕
惊动一时的皇太子案由此结束,我们真的很希望那个叫王之明的就是朱慈,但我们的希望往往都被清廷扼杀了,由不得我们做半分幻想。
朱慈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朱三太子。朱慈一死,作为崇祯帝的儿子们,年龄最大的就是皇三子朱慈炯,确切地说,他就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朱三太子”四个字在清初的确闹腾了好久。
顺治八年(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被清廷杀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一个叫杨起隆的冒称是朱三太子,被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有名为王士元的自称为朱三太子,后被凌迟。这三个人在当时冒充的朱三太子的名字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这些人为什么要冒充一个本不存在的人呢?
朱慈焕本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这个九莲菩萨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曾支持张居正变法。崇祯听了这个小孩子的话后,很惶恐,就封其为“玄机慈应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