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秀这几天其实很闲的,老张给自己的任务是修大西历书,其实这历书早就修好了,就是《崇祯历书》的删减精装版,现在只不过作些表面文章修剪一下。而自己的三个兄弟都出了成都去收抚州县去了。
八月二十日,张文秀闲极无聊,跟汪兆龄去大慈寺去劝降被俘文官。汪兆龄和张文秀进到斋堂,何大化躲在后面。首先被押上来的是刘之勃、张继孟(按察副使)、杨允升(学道)、刘士斗、方尧相(成都府同知)五人。其中刘之勃和张继孟是陕西人,张献忠的重点招降对象。
汪兆龄请五人坐下,让张文秀先说,张文秀摆摆手,说一切请汪兆龄做主。汪兆龄说道:“大明已亡,大西代兴。我主闻刘巡按和张副使两位老先生是同乡,又有清名重望,极为敬佩;而杨学道、刘推官和方同知三位老先生也是德高望重,特命学生来请五位出山,共辅我主,还天下一个琅琅乾坤。”
刘之勃道:“枉劳费心,我等死志已定,还是早日用刑吧。”其他人都纷纷骂了起来,只有杨允升没有做声。
老汪命令把杨允升留下,其余四人押下去。第二批是蜀府之官五人,分别是:蜀府长史杨锵、蜀府长史郑安民,蜀府库大使齐琼芳,蜀府仓大使赵芝,蜀府橼使潘腾龙。齐、赵两人在被俘的当日就已投降,但还在押,一见到汪兆龄就跪了下来,还用眼神询问老汪。老汪把他来俩扶起,说道:“这位是三王子文秀。”
两人一听,慌忙又朝张文秀跪下,赵芝还说了一些恭维的话,张文秀只好扶两人坐下。老汪对杨、郑、潘三人问道:“明室失德,现已消亡。大丈夫当乘时而起做一番大事业,三公可愿意与西主共大事否?”
“我等读圣贤书,不能事贼。是死是生,全凭你。若能放我,我愿黄冠避世。不能放我,死不足惜。”郑安民言道。
汪兆龄望了望张文秀,张文秀问道:“敢问先生是哪里人氏?我可以放你,但暂时不能离开成都,等局势平定下来后再送先生回乡。”
“在下浙江慈溪人氏。如此多谢了。”
然后杨锵投降,潘腾龙不降,被押了下去。
第三批押上来的是成都知县吴继善、华阳知县沈云祚、四川佥事张孔教、原工部主事蔡如蕙四人。老汪先请四人坐下,张文秀也重点关注这几个人,因为他们比较熟悉政事,才能比较出众。
吴继善坐下了,其余三人不坐,其中沈云祚还大呼道:“今日是来求死,非来求坐。”吴继善听了也站了起来。
汪兆龄也不在意,说道:“既然不愿意坐,还愿意谈不?”
“汉贼不两立,没有什么可以谈的。”沈云祚一心求死,根本不给老汪面子。
“那谁是汉,谁又是贼呢?”张文秀问道。
“咱皇皇大明自然是汉,你们这些叛臣逆子自然是贼了。”
“不对吧,我怎么记得大明太祖皇帝的死敌陈友谅的国号是汉吧?怎么大明是汉呢?既然说到了汉,那我请问你们各位,听说吴三桂借满鞑大兵入关平叛,击溃了李自成,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张文秀说完把吴继善按在座椅上。
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孔教哈哈大笑道:“吴三桂借兵平叛,犹于唐代宗借回鹘兵平安史之乱,现在李自成被吴三桂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覆亡了。他李自成逼死先帝,所以马上就要灭亡。你们献贼不过跳梁小丑,马上就要步李闯后尘了。哈哈哈。”
蠢材一个,张文秀在心里骂道,看来此人没什么水平,可以杀了。
“吴三桂借兵平叛,固然可喜。可是满州人凶残,五次入关抢劫,掳掠我大明金银子女不计其数,看来这次北直隶又要遭殃了。”
“子陵(沈云祚的字)兄说得是,不过满鞑抢饱了自然就要出关的。”吴继善说道。
“就怕鞑子看到现今北方我大明无主,窥视我国土就不好办了。”沈云祚还是有点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