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食盐也值不了多少钱,但对于长期缺盐的湖南来说,此举却非常能给自己的飞虎军加不少分。但怎么散发也得有个章程吧,你总不能挨家挨户的分发吧,有了,自己飞虎军在沿途采购粮食食品等物品时,卖了多少东西给飞虎军,自己就相应的赠送一些食盐给他们。哈哈,这个办法应该可行,到时沿途肯定会有不少人卖东西给自己,补给容易。
现在自己队伍扩大,老营(家眷所在)已经有不少人了,达到了两千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孩子。张文秀把这些适龄孩子全部集中起来,从投靠自己的读书人中抽调了几个比较迂腐的,作为先生教这些孩子识字。不是有句名言“在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嘛。在张文秀自己看来挺正常的这一举动,却换来了那些民船夫和工匠等人的效死命,他们对张文秀真是感恩戴德,没想到加入飞虎军还能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也许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能作官,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们这些贱民在大明理论上是不能读书的,实际上也没有条件送孩子去读书。
那些读书人的孩子,基本都识字,张文秀就组织一些年纪大点的去学《几何原本》,作为预备人才。
要过年了,张文秀又推出了一项福利,让飞虎军所有人都得到实惠。
首先是统计有多少十五岁以下的小孩,由飞虎军出钱给他们每人买一件过冬的袍子,因为在明末小冰河时期的粤北和湖广还是很冷的,对于自己飞虎军的这些小火种一定要保护好。然后,给所有的飞虎军成员包含非战斗人员如工匠等,都发一件冬衣以抵御严寒。
其实,张文秀就是要多花掉一些银子,以减轻自己装运金银的负担。本来张文秀是想通过给士兵加薪多花掉一些钱,但如果加薪的话,又怕以后到了四川后,自己负担不起太高的军饷,不如给他们增加奖金和福利,毕竟奖金和福利并是每个月都有,有钱的时候给,没钱的时候不给就是了,而军饷要减少就不可能了。
在撤退的时候,张文秀还裹挟了十几家种田能手,因为张文秀发现在韶州现在是一年两熟,但不是早稻和晚稻,而是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稻麦双熟。本来张文秀以为在湖南和广东,农民种田应该是种早稻和晚稻,但在韶州发现很多人不但吃米饭,也吃面食,一打听,才知道在明末的长江以南地区,双季稻还没有普及,只有在小部分地方有双季稻,而在江南的大部分地方都是稻麦双熟。
在四川西昌周围的凉山地区,好象到明代才开始真正开发,想必农业不是很发达,最起码没有韶州发达,听说那里基本现在只能一年种一季粮食,主要还是小麦。既然张文秀要把西昌周围包括凉山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当然要把西昌建设好。现在的建昌卫(西昌市)好象海拔一千多米,位于安宁河谷,纬度应该跟韶州差不多啊,日照时间长,不然西昌也不会作为卫星发射基地。虽然那里农业开发才几百年,但自然条件好,如果有一些种田能手,自己就可以提前几百年把它建成“川西南粮仓”的。那里水网密布,不种水稻可惜了,完全可以一年稻麦双熟的。所以张文秀就在韶州找了十几个种田能手,连同他们的家人都强制带走,不过他们也愿意加入飞虎军,因为张文秀亲自许诺不会亏待他们,而张文秀和飞虎军现在在韶州还是很有威望的,受民众拥护。
到了江华县,张文秀把大部分金银和粮食装船,由吕庞的族人押运,金银夹杂在粮食里面,只有这些民才知道,外人都以为船内装的全部是粮食。这些民对张文秀死心塌地,忠诚度百分之百。还有一部分金银,张文秀用骡车装运,并放出谣言在飞虎军内小规模传播,说飞虎军在韶州和南雄收刮了一百多万两白银,大部分都要交给张献忠。
张文秀一是不想让飞虎军将士知道自己有四五百万两的巨款,二来嘛,就是让飞虎军对张献忠没有归属感,自己可不想任何人可以影响自己的飞虎军,自己的便宜老子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