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个前山寨参将的职责就是监视震慑澳门夷人的,有步兵水兵近两千人。不过对于前山寨兵丁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行人一直向南走,谢师爷最为兴奋,他所看到的已经开始与大明其他地方不同了。众人穿过望厦村,就看到了澳门的城墙了。望厦村是个渔民聚居的小村落,村民主要就在附近内海打鱼,没什么田地可种,还有些村民每天都进澳门城里去做工,何大化说他们既信妈祖,也信天主。
澳门城墙是在几年前修起来的,主要是由于本世纪初澳门受到荷兰人的威胁,而澳门本身地小人少,没有什么战略要地,所以议事会曾经几次到广州去贿赂相关人员,在他们的默许下终于在六年前把城墙建好了。
从东北城墙的三巴门进入澳门城区,首先看到的就是三巴炮台,张文秀看到这个炮台位于东北城墙的中间,并不靠近大海,而且炮台大炮对准的是城墙外的正北方向。这说明这个炮台修筑的初衷是防备中国人的,也就是防备大明朝廷的。殖民者就是殖民者啊,澳门葡人虽然是借居澳门,对澳门根本就没有主权,现在城墙一修,炮台上大炮一装,在城墙内就形成了一个国中国了,葡人从事实上控制了澳门。
在炮台的西面,就是耶稣会的圣保禄大教堂了,不过中国人都叫它三巴寺。何大化说大教堂早在葡人来澳门后就建了,后来被大火焚毁,前些年再重建,由于当时澳门经济形势大好,三条航线给澳门葡人带来巨额财富,澳门居民纷纷捐资,故重建圣保禄大教堂花了好几年时间,终于把它建的富丽堂皇。大教堂门前还有一个大牌坊,牌坊下有一级级的平整石阶,有点像后世很多城市的市府广场。何大化说这牌坊和石级都是从日本逃到澳门的教友工匠修建的,到六年前才完工。这就是传说中澳门三巴牌坊被雷劈前的原型了,这么美的建筑竟然被雷劈引起的大火给烧毁了,最后只剩下一堵墙了。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是不是耶稣会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结果被雷劈了,搞笑啊。
圣保禄大教堂后面就是圣保禄学院了,何大化就安排张文秀一行人住在学院内,并说明天带自己去拜访学院院长谭玛尔。谭院长不但负责学院的事务,还负责真个澳门教区的事务,另外,他还是日本教省的会长,但由于自1639年日本闭关锁国,驱逐西葡两国的传教士,日本教省工作基本瘫痪,谭会长也是有名无实。
由于天色尚早,张文秀乘机带着谢师爷在澳门市区逛逛,何大化特地找了个小伙子做向导。现在的澳门城区真的很小,比起广州起来,顶多算过小县城。谢师爷对街上很多夷人看不惯,特别是他们的衣着,并对很多华人也身穿夷服非常鄙视。
圣保禄大教堂和学院的南面就是很有名的十字街了。当初香山知县把这四条街分别命名为“畏字街”、“威字街”、“怀字街”、“德字街”,合起来就是“畏威怀德”,用心良苦啊。这四条街商铺林立,其中畏字街和威字街现在是夷人在住,而怀字街和德字街则被华人占据。而张文秀的四季珠宝铺就在怀字街上,但现在张文秀并没有进去找刘海,到时他自然会来见自己的。
在圣保禄大教堂的北面靠近城墙的地方,有一个三巴门(刚才自己就是从此门进来的),在三巴门旁边,有两条街,叫三巴寺上街和下街,里面住的都是日本人。日本人最早到澳门来还是1614年,后来德川政府仇视天主教,不断有受迫害的日本天主教徒渡海到澳门定居,到1639年最后一批日本教徒来到澳门,大约有上千日本人现在就住在澳门,他们多住在这两条街。
沿着十字街往东,有一座尼姑庙,其实就是修女院,里面住着几个虔诚的修女。在往东,就是嘉思兰炮台了,嘉思兰炮台建在海岸上,在它的东北约一英里处,同样是在海岸上有东望洋炮台。这两个炮台倒是为防备荷兰人而修建的,并且在几次击退荷兰人侵略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东望洋炮台附近,是工厂聚居区,著名的波加罗铸炮厂就在那里,还有石灰工场、纺织工厂、玻璃厂、自鸣钟厂、印刷厂等等。
沿十字街往南走,有天主教其他教会的教堂。导游小伙子看来是一个虔诚的耶稣会教徒,对其他教派好象有点敌视,连其教堂名称都没有说。在往南,就是澳门葡人的自治机构―议事会了。在澳门岛的西南城墙之外就是华人都拜的妈祖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