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距尼雅遗址有近50公里的路程,浩瀚的沙海中,分布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沙丘。有金字塔形的、抛物线形的,还有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垄。
在这里安营扎寨,出乎很多队员的意料之外。在考古队中,领队拥有绝对的权力,再加上张教授的威望和对尼雅遗址的了解,队员们虽有微词,却仍按部就班准备着所需的一切。
不远处队员呼喊时,张教授正在和副队长王思渊教授商量具体的安排。王思渊教授是著名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张天朔多年的考古合作伙伴。
其实王思渊教授对领队的安排也有些不解,不过多年合作形成的信任和默契,让王教授并未提出反对的意见,早就习惯了张天朔的发号施令。过去的成绩也证明,张天朔教授不合乎常理的举措,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这一次,张天朔确是有些私心。年龄与身体告诉他,再次来到尼雅遗址的希望渺茫,索性去的远一些,更远一些……
队员们的呼喊已经引起了他与王教授的注意,两人停止交谈,朝那边望去。
……
“张教授…王教授…”,小王喘着粗气跑了过来。“您看!这是刚才发现的!”,眼神里洋溢着说不出的激动,手心里,一块圆形的玉石,正发出青绿的晕光。
“哦!在这里找到的?”,张天朔稍感差异,伸手把玉石接了过来。“这玉石明显有加工的痕迹,表面光滑,尤其是这个小孔…很精致!”,张教授仔细端详了下手中的玉石,将它递给旁边的王教授。
“看来我们的运气不错,这个米粒大小的孔,一定是装饰用的!还有…”,王教授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没想到会有如此梦幻般的开始。
“在哪儿发现的?”,张天朔作为领队,仍保持着沉着与冷静,但言语间还是显露出少许内心的激动。
“刚才支帐篷的时候,感觉立杆下有硬东西,随手刨了出来!”,小王热切的望着张教授。“队长真是神奇,这鸟不拉屎的大漠深处,居然…”,队员小王心里暗自琢磨着,此时早已全没了路上的疑惑和抱怨,多了几分敬重与感激。
队员们都纷纷围了过来,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张天朔教授看到队员们如此热切,把手一挥,“走,到帐篷里,我们一起研究下!”,扭身当先走进了自己的帐篷。
由于受到帐篷空间的限制,只有几个小组长参加了讨论,一致认为这枚玉石乃人工制成。最让人惊奇的是上面米粒大的小孔,孔径光滑均匀,几千年前似乎没有如此精湛的钻孔工艺,即使是现在,利用高精密的钻头也很难加工。
考古队决定立即将这枚玉石送抵文物局,进行仔细的研究,并对驻扎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搜索和探测。
……
一个星期过去了,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却迅速给队员们泼了盆冷水。
先进的地下声纳探测设备发现,地表五米以上全是黄沙,没有任何金属物信号。而五米以下则不规则的分布着坚硬的石英状物体,初步认为是岩石。
丝毫没有进展,考古队的工作似乎陷入了僵局,大范围手工的发掘也没有什么发现。
大漠的夜晚,帐篷在呼啸的风暴中,仿佛一叶扁舟,似乎随时都会被沙海吞没,而张教授则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探测设备形成的图象沉思。
……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