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在探寻古楼兰如何消亡之谜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专家分析发现,水源和树木是罗布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并曾有水土滋养中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尽管更多学者指责楼兰人不加控制的砍伐了树木,毁掉了自己的生存根基,但科考队通过本世纪初发现的珐栌文和竹简等文献资料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保护森林的法律正出自于这里。从法令的严厉程度不难看出,保护已是刻不容缓,树木与水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没了绿色的依托,绿洲变沙漠就是指日可待了。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狭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成败兴衰之间的落差只能给后人留下未尽的思考,凭吊远去的文明。
专家指出:楼兰古城曾是塞外水乡、丝路重镇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考专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这座用胡杨木建造的民房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专家指出,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城当时充分吸纳了来自东西各方的交通和商业资源潜力,加之邻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楼兰城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一时。
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抵达科考终点楼兰古城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结束了罗布泊湖心的考察后,继续向最后一个考察点挺进,在向西穿越了罗布湖湖心的盐壳地后,到达了闻名中外的楼兰古城。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楼兰古城除了三间房外最高大的建筑物要数大佛塔。从断续的城墙可以看出,楼兰城为正方形,边长为300米左右,城中从西北角到东南角有一条断续相连呈弧形的沟槽,与城南,北两条干河道相连,说明当年楼兰有水道穿城而过,把整个城分为东北区河西南区两大部分,东北区以残留的佛塔为标志,应为宗教中心;西南区则以土块垒砌的三间房为重点,散布着大小宅院遗址,既为当年的官署区。据了解,从瑞典人斯文·赫定1900年宣布发现楼兰至今,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外学者对有关楼兰古城的演变、消失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罗布泊地区环境恶化、风蚀加快和人为破坏,对楼兰古城这个昔日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汇的遗址保护也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