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的全面介绍文章非常少,这里摘录的是一篇较为完整的,但仍不算准确,权且了解个大概。迄今为止对这位“纳粹德国最具才华的官员”的最完整的介绍应该就是施佩尔的自传《第三帝国内幕》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看看。
――――――――――――――――――――――――――――――――――――
【阿尔伯特.施佩尔】:1905年3月19日,施佩尔降生于德国曼海姆市名门望族之一的大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颇为走红的建筑师。
中学毕业时,施佩尔的数学和作文获得全年级最佳成绩。他决定学习建筑,今后成为他父亲那样的建筑师。毕业后,他先后进入卡尔斯鲁赫高等专科学校和柏林―夏洛腾堡高等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助教。
1931年1月,施佩尔在听了希特勒的一次演说后,感到希特勒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遂申请参加纳粹党。他自己认为,他不是要选择纳粹党,而是要归附希特勒,虽然他丝毫也不了解希特勒的纲领。加入纳粹党后,他曾担任联络柏林市区的网点的信使,因为他有一辆小车。1932年,施佩尔由于主持装修了戈培尔的官邸和制定了纳粹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设计而引起希特勒的注意,成为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此后,凡是希特勒要去的地方,施佩尔都是首席装饰师。
施佩尔为了使建筑物成为希特勒所要求的具有历代丰碑伟殿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精神,成为沟通子孙后代的“传统桥梁”,自命不凡地创造了“废墟价值论”。施佩尔认为,历来的研究者都忽视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施佩尔和希特勒都不谋而合地赞赏以大为标准,使建筑物在体积方面战胜历史上杰出的建筑物,以此来恢复德国人的自豪感,体现纳粹的时代精神。
施佩尔搞的柏林城市模型设计,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长170米、高117米、进深119米的凯旋门,能容15万人的圆顶大会堂,能容40万人的运动场,有1.5万个床位的大宾馆以及各类巨型建筑。他的设计,经常使希特勒激动不已,并把完成这一规划当成他活着的惟一愿望。希特勒还经常带领他的亲信来参观,向客人做详细讲解。而施佩尔的父亲看过模型后,只是耸耸肩说:“你们完全疯了。”1937年1月,施佩尔被希特勒授予国务秘书级振兴德国首都总监头衔,成为继希特勒、戈林和鲍尔曼之后的第四个上萨尔茨堡人。
德国发动对法战争后,施佩尔开始承担空军的营建任务。1941年,他被任命为军备建筑的负责人。苏德战争爆发后,施佩尔组织了“施佩尔建筑班子”,主持了南俄铁道的修复工作。
1942年初,施佩尔被任命为第三帝国军备部长,同时负责所有的航道、河流和土壤改良以及所有的发电厂,主管军需工作。并被戈林委任为“四年计划范围内负责军备生产的全权总代表”。
在指导军备生产过程中,施佩尔创立了全面的“工业自行负责制”,使军备生产出人意料地飞速发展。他按不同的武器系统设17个“指导委员会”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联合组织”,把战争初期军备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变成了装配线型的工业化过程。施佩尔任军备部长半年后,军备生产的总产量就增加了60%。到1944年7月,在劳动力只增加30%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他信任工业界的负责人,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负责,敢拿主意。在工作中,他喜欢令人不舒服的共事者,而不喜欢百依百顺的工具。侵苏战争开始后,由于大批工人参军,德国生产部门缺100万工人。为了解决劳工问题,施佩尔一再催促以强迫的方式把外国工人征集到德国从事生产,还提出从德国妇女中招募工人。由于戈林认为在工厂劳动有使德国妇女伤风败俗的危险,希特勒没有同意招募德国妇女,而责成施佩尔从东方占领区挑选40万~50万身强体壮的姑娘到德国参加生产。
为了加强军备生产的计划性,施佩尔提议建立了中央计划局,负责指导武器和物资生产的各种计划、方案,安排生产的轻重缓急,成为德国战时经济中最重要的机构。他上任后不久,就把消费品的生产缩减了12%,提出实行总体经济战的打算,以发挥军备生产的最大潜力,最后因希特勒犹豫不决而告吹。
1942年夏,希特勒任命施佩尔和米尔希空军元帅暂时担任运输总监,解决战时运输问题。他发现运输的关键在于机车不足,于是废弃了陈旧的生产方式,改用装配线方法,使产量立刻提高了好几倍。
施佩尔的成功,使他在第三帝国的要人中大出风头。戈培尔开动宣传机器,报纸、电台和纪录影片连续报道军备生产的消息,使施佩尔马上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人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