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有一定的旧情,都力促中苏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可以借用的一部分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今后应加强人员的相互往来。”
听林海说到这里,d道:“我以前就和柯西金、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见过不少次面,彼此也算有一些了解。但是和勃列日涅夫没打过什么交道,你怎么看待这个人呢?”
林海道:“在中苏关系上,他是个地道的眼前功利主义者,也是对中国最为耿耿于怀的人。要想让付出代价,最好是让他有求于你。我们要善于制造这种机会。我已经埋下了一些伏笔,将来极有可能会起到作用。”
林海接着又把他和勃列日涅夫差点不欢而散,到最后勃列日涅夫又亲自驾车送他回去的过程说了一遍。
d听得十分开心道:“小顾问抓住了勃列日涅夫的弱点。我们就等他来找上门!”
林海又接着道:“此外,与华沙条约成员国的关系也是苏联领导人心中的一个隐痛,葛罗米柯和伊利切夫在和我谈话时都表露了这一点。因此我认为我们目前和这些国家的交往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等中苏关系稳定下来以后再求大的发展。关于访苏的感想我就暂时汇报这几点。”
d频频点头道:“嗯!不计较一时之得失,突出重点。小顾问的大局观念越来越强了。你既然已经与苏联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有时间就再安排你到苏联去多走一走看一看,毕竟他们的体制和我们有很多相近之处。在中苏关系的处理上,中央也会给你一定的发言权。下面你说一下对日关系的意见。”
林海清楚,前世d对日本的这次访问中,直接看到了日本经济和科技和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对他的触动相当大,也是至使他最后下定决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在他以后的多次谈话中以日本举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此外,这次他的赴日访问为大规模引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奠定了基础。而这些资金和对改革开放之初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落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受惠于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步伐,而日本则实现了他能源和经济战略上的目的。
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一个作为补偿、中国的能源被低价的出售,以及某个引进项目过大,造成了国内财政最后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功过是非,前世一直众说纷纭。
因此怎么样来恰到好处的说出利弊,做到不影响关键一步的迈出,同时又尽可能减轻带来的不利因素。林海需要好好的斟酌。
第二三四章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设想
面对d的提问,权衡利弊后林海缓缓道:“d伯伯,从内心来说,我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我的爷爷奶奶、叔叔舅舅都死在了日本人手里,此仇恨我是刻骨铭心,永世不忘!让我来谈对日关系,我难免会带有感彩,不妥之处还请您谅解。我认为这次虽然虽然要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但是中日友好还不具备真正的基础。在政治上,日本是美国的仆从,与中国的关系上,日本人恐怕更注重的是实利,是想利用与中国近邻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的优势,与欧美之前抢的进入中国市场的先机。所以我们应该看清其本质,充分认识其大财团对政府决策层的影响作用,利用他们急于输出资本的心理争取到更有利于我们的一些条件。有些方面开价过低反而会被对方钻了空子。有些事还是等到面临具体操作时我在发表意见。”
d见林海不想过多的谈中日关系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强求,而是转而谈到了对yn将怎样采取的进一步对策。
这下林海一下又变得畅所欲言了。
d心中暗笑这个小顾问虽然大事敢当,但毕竟还是有些孩提气,倒也显出了一份与年龄相符的可爱。怎么说还是一个孩子,如果事事求全也太难为他了!
这也是林海斡旋于高层之中一直想造成的一种印象。
中央内部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自己在显露了不同寻常的才干的同时,如果再表现得事事老成不露心机,未免就会让人产生提防。何况有时还可以利用小辈的天真来耍泼放赖,这些老头反而更喜欢这一套,以显示自己的独尊和驾驭后生的能力,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林海正色道:“d伯伯,对yn最终还是要立足于一个‘打‘字。就像有人犯了死罪一样,不杀不以平民愤。对yn,从它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上这点来讲,就必须给予它严厉的惩罚,这也是民心所向。打得好打不好是一个问题,但打,是完全必要的。一是可以振奋民心、激励起爱国和投身四化建设的热情;而是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到祖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三是可以通过实战来检验部队的战斗力,借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的改革及现代化建设。但是打多大规模?什么时候打?通过打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三个紧密联系、需要周密考虑的问题。当然副作用也会有,但总得来说利大于弊。”
d道:“不光如此,打完了以后怎么办?这是更重要的问题。”
林海道:“d伯伯,还是您们这些身经百战和风云变幻的老一辈考虑得更长远,不像我只图一时痛快,想得简单。不过我也向您提一个请求,到时候一定要同意我到前线去。等打完了仗,您要我做什么、哪怕是让我扫大街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