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和收藏,老刘谢谢啦!
自从刘轩当上安庆知府以后,汪家的生意现在是越来越好,这倒不是刘轩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而是那些商贩们为了寻求刘轩的庇护,主动上门要求做生意,这使得汪家在安庆府的生意又涨了两成,汪旭成和那些股东们都是笑的说不出话来。
所以生意上的事情,刘轩基本上不操心,几处大工程又都有人在忙着,刘轩总体来说还是不忙,既然生意和工程都没什么好担心的,那就忙忙当官的事情吧。
刘轩从二月二十八上任开始,就对知府衙门进行了改革,平日里混日子的衙役,全部被辞退,而从汪府和矿区,调来的一些精明能干的护卫,补充被辞退的那些衙役们,这样一来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更好的控制局面,工作效率也会很高,第二则是安全问题,汪家来的这些人都是习过武的,如果不是遇到围攻,一般情况下保护刘轩的安全,还是不成问题的。
刘轩不习惯坐轿子,所以他一般在城里奔走办事,都是骑着马,不但自己骑,还给衙门里购进了十几匹马,让手下那些办事的人都骑马,而且是强制要求的,不会骑的,自己想办法找人教,刘轩认为在这个时代里面,能比马快的交通工具,还真是没有。
骑马可以减少处理事情的时间,也可以让办事人员减少很多体力,刘轩本想去买一些蒙古马,那些又高又大的马,骑起来很过瘾,而且马儿有灵性,训练成战马则是不成问题,可惜蒙古马被清政府管理的很严格,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所以只好先这么骑着汉族马,凑合着用啦!
进入汪家以后,刘轩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面,发现了一些不是靠着整理整顿,或者是简单的变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里最为严重的,就是工人的技能问题,十个掌柜里面,一般至少有九个,是从小二或伙计做起的,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掌柜的年龄都很大,最年轻的恐怕也要四十岁左右,之所以造成这个原因,按照刘轩的说法就是,“教会了徒弟,师傅就丢了饭碗”。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很普遍的问题,师傅们都有这种想法,自然不会一口气,把自己所会的东西,全部传授给徒弟,这在时间上反应就比较明显。此外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了一些天资聪明,悟性高的徒弟,基本上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不如一浪高”,但是师傅也不好带着本事进棺材,所以就出现了,基本都是师傅“闭眼”之前,把徒弟喊道病床前,然后交出一本书,或者是说出几句重要的话语,这样来个临终交代,才把自己的毕生精华得以传承下去。
可是这些师傅们都没想过,要是那些聪明的徒弟早点知道真谛,或者会发展的更好,那些一般的徒弟,可能也是会有所突破的。
刘轩觉得可惜,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现象,不是一两个人,从中进行变革,就能改变这种传统观念的,刘轩很快又和当今社会比较起来,最终得出结论,要想改变这个状况,就是要徒弟自己学习,不需要师傅来教,当今社会是通过一些技能学校,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就开始学习专业的技能、技术,这样的人进入社会以后,只要稍加实习,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员工了,参加工作了,这可比一个师傅带徒弟的速度要快的多。
可是刘轩所处的清代中期,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的学院或者学堂,都是教授四书五经的,这些学子们学有所成以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官,当不上官就算是白读了这么些年书。
刘轩认为要想国富民强,这教育必不可少,所以自己也想着开办一些技术学校,教授学员们一些专业技能,但是刘轩文化程度低,对技能学校的了解也是为之甚少。
刘轩决定去找陶澍来帮忙,因为平日里,经常听到其他官员说,这陶澍陶大人,对学政这类事情,可是相当的认真负责。
刘轩主动去找了陶澍,想问问他老人家可有这方面的经验,陶澍本来心里对刘轩就不怎么满意,因为前段时间大收礼物的事情,让陶澍觉得当初是自己看错人了,所以见到刘轩也没给什么好脸色,不过刘轩却没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不但没有丝毫生气,反而是主动上前参拜!
等到陶澍正眼看到自己时,这才开口说道“陶大人,下官想来咨询办学一事!不知大人能否不吝赐教?”,听到“办学”两字,陶澍顿时是来了精神,因为陶澍职务为左布政使,本来就要监管学政这些事情,而且陶澍为官以来,一直很注重这教育之事,所以一听刘轩这么说,脸色也是变的好看多了,思索一下就说道“刘大人,不妨先说说你的看法!”
刘轩似乎也没察觉陶澍脸色的变化,只是毕恭毕敬的说道“下官认为,朝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这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人才的,而学习四书五经出来的人才,似乎对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财政乃是国之根本,若是商业和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的则是国之危矣,不知大人是否赞同下官的看法?”
刘轩话一说完,又给陶澍行了个官礼。陶澍真是没想到刘轩能有此番见地,虽然有些话不该讲,但是可以看的出来,这些话都是蕴含着道理的,陶澍似乎是想明白了什么,立刻是恢复了第一次见刘轩时的笑声,“刘大人的观点,真是独特新颖啊,想必刘大人前来,心中已经是有所计划,不妨说来听听,也好让本官长长见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