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说,我们一次幸福个够好吗,我们一次演个够好吗?
“童话现实了,就叫做结局……”
安徒生不写了,不等于幸福生活就不会上演。不但要上演,还要接着演,还要演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沧海桑田,纸里纸外。
无纸的书页啊,生死只在你的滚轮跟左键。
有谁会甘心?如果梦真的成真。
附:读者水蓝表提到的《何处是我家》,尚未看过。借用放洋班的影评了解了解。
描述二战时犹太人受纳粹德国迫害的电影不胜枚举,来自德国的《何处是我家》却用全新视野来解读这场纷纷扰扰,场景搬移到了地中海对岸的非洲,完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陈腔滥调,并不诉诸悲情,而用真情流露来感动人。随着战事逼近,这群隔海移民只能从家书或广播中探听纳粹迫害史,虽然屠杀惨剧并未实际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我们清楚地看见家乡的浩劫如何剥夺了他们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付出的代价不比那些选择留守家园的亲人低,战祸遗害可谓无远弗届。
犹太人在二次大战被隔离屠杀前夕,男主角就有远见地带妻女一行三人来到非洲避难,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所有家产来到新大陆另起炉灶,这对视钱如命的犹太人来说格外困难。太太一开始以为是来度假,把积蓄全部拿来买洋装,来到非洲才发现完全派不上用场,在这里“价值”必须重新定义。
男主角在德国原本是名律师,来到非洲后,却无处施展抱负,反倒把象征威望的律师袍送给了曾救过他一命的黑人厨子。在这片尚未开化的土地上,求生本能便是唯一的一技之长。他被迫开始学习狩猎技术维持基本尊严,但毕竟有违天性。
夫妻两人原本门当户对的婚姻到了非洲开始产生危机,他们面对最不愿意碰到的生计问题,活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让人生价值微不足道。也唯有认清婚姻的本质并非建立在财富地位上,他们彼此的关爱历久弥坚,才是维系整个家庭运作下去的动力。
其间,他们曾数度分隔两地,包括了被英军抓去当俘虏,突显出犹太人里外不是人的窘境;当风波平息后,男主角又立志从军征战,再度与妻小失去联络;最后大战结束,男主角被德国重新征召成为律师,准备动身回国时,妻女感情上却已经和非洲大陆无法分离了,他们得面对婚姻是要继续维持下去,或是放弃的难关。
电影剧本实在优秀,我们看见剧中所有转折都是大环境因素下所不得已的作为,特别是这些事件都是历史上有凭有据所发生。在其他二次大战犹太人电影中,我们大多直接看见犹太人集中营被迫害的每个步骤。在《何处是我家》里,运用隔海观战的技巧,却同样体验了战乱所造成的流离失所。更有甚者,非洲大陆的天灾一样造成冲击,尤其尾声前夕的一场蝗灾,令人印象深刻难以磨灭。这是本片的最后一个转折,安排得恰到好处,男女主角重新确认了不可缺少对方的事实。
本片一家三口的观点并无偏废之虞,三人对于来到非洲生活都有深刻而独特的感想。这个犹太家庭并非典型的传统犹太家庭,他们对自己的宗教并不算虔诚,反而对德国认同的情感比较多。悲哀的是却被纳粹仇视,被迫同室操戈。这提供了观众一个另类思考的余地,并非所有人都是民族主义至上。至于从小就在非洲长大的小女孩则另当别论,对她来说非洲就像她的家一般自然,可以和谐融入当地人群中,也更进一部发现了黑人与白人或者犹太人与其他白人在先天上、文化上的差异。
《何处是我家》可能不像你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是男人,女人在新大陆上学习如何独立生活的奋斗故事,也不只是小女孩面临国家认同问题。《何处是我家》这么抽象的问题而已,说穿了,它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他们没有其他选择,除了紧密相依。能够见微知著,十分高明的做法。
六十一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腹部,竟然感到有一点点的隆起。我无限温情地感激原来是腹中的胎儿救我躲过此劫
2005…08…2612:53
(8月26日润儿)
在疲惫的惊恐中,我缓缓地醒来。身体早已没有了知觉,只有神情恍惚着浮在空气中的浅浅火光,在黑夜中燃烧着血色的猩红,就像滋生于地狱和人间的弱水彼岸交错纠结,无茎无叶,绚烂绯红,盛开着怪异的曼珠沙华。火光不断地跳动着这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我知道自己看到了盛传于佛教的彼岸花,背负着注定的决绝,叶花永不相见,生生相错的各自惋惜着悲哀的宿命,包容了苍凉、凄惨、冰冷、伤心,绝望,浓烈如火地铺开一地,用绚烂的身姿火红的惊艳,唤回逝者对彼岸最后的记忆,残酷地指引人们踏上这漫无边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