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第195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章(2 / 2)

我们所要探讨的当然不是这种粗糙的生理变化,而应该是相对细腻的心理。

刚才我已说了心理的转变过程,心理的成熟应该就是这个转变过程的累加,是一个随着人经历变化而不断地背叛与认同的过程,就象竞技的人,如果你从来就没有战胜对手的机会和体验,那有的只能是失败的感觉以及因为失败感觉的累加而形成的对于对手的恐惧,相反地,如果你哪怕只有一次战胜对手的体验也会让你的信心大增。

不要以为背叛就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儿,认同其优点背叛其缺点直至从根本上背叛应该是一个客观规律,或者说人生的目标就是背叛而非认同。

当然这样的背叛也是能够人为控制的,如果以现在的状态,我绝不可能跟我父亲之间逐步产生如此激烈地争执而让他感到失落,我常因此而后悔,但当时我的观点却是旗帜鲜明的,我甚至认为倘若妥协就是投降是对父亲的大不敬,虽然事实上妥协并非完全的投降更多的时候则是一门处世的艺术,人一生免不了要有几次甚至更多次的妥协。

我并不反对我父亲做一点儿善事的决定,但事实就摆在这里,既要投资为什么非要如此是非不明而不能大张旗鼓地到更大的范围去做?要知道,社会对善举的尊重越来越多,至少这些善举极容易被媒介所捕捉,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宣传。

说实在的,这才是我当时最真实的状态——太重视等价交换的规律,认为只要有所付出必要有所回报。

如果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渗透到骨子里的就是成为名人,而且我毫不以此为耻,倒并非因为成为名人能够更多地赚钱,而是因为我当时关于人生思考的逻辑:

首先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之后必然地要追求名利,利算是有了,名却显得更加紧迫地缺,这“缺”甚至会让我产生莫名的从政的渴望,只因为那最容易让人记起而且比商人更容易呼风唤雨的风光:

人活一生总不能如草木一秋,还是该留下点什么,至少到将来提及时会有人哪怕偶尔地记起自己。

所以,我更加刻骨地追求着,就与我父亲更加激烈地对峙着。

应该说,我父亲敬老院项目所遭受的挫折也有这个方面的原因,虽然我父亲也因此赢得了尊重成为村里的名人与尊者。但这对我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表妹出事儿。——她的财富且不管如何地来源,已明显超过了我,而且她的公司具有更严密的系统和更强大的活力。这倒与我的观点不矛盾,有时候系统的有效运作无疑比财富更重要。这样的结局虽没有再次引起我的自卑,却引起了我思考的调整——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被查出身体出了毛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还去奢求什么?我开始悲观,悲观的时候,我希望静坐,静坐不仅有利于克服悲观,而且常常能突发奇想:噢,对了,人一生不过在体现自己的价值,价值虽有大小,但必须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

想通了这一点儿,居然对死的恐惧不再那么强烈。我决定,增加一些入住老人的待遇,算是对我父亲的安慰。

这个时候,我显已走了我父亲的老路,而且又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失了我,但仿佛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又变回了原来的我,病居然不治而愈。

(四)

更新时间20108197:07:43字数:7698

乡丁说,按说不惑之年该是个凡事活个明白的年龄了,可我却依然糊涂。我能够给自己找到的唯一原因,就是自己选错了职业。

职业的选择对人是至关重要的,足以影响人一生的成就,尤其象我这种必须要靠自己去拼搏与奋斗的人,职业选择之后通常面临的就是别无选择,无论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尽管对于职业的兴趣常常可以培养,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奋斗获得渺小的成就而盲目地自以为选对了职业。

这样的沾沾自喜显然是浅薄的,职业最好的选择理所当然地就是有三两次的调整,选准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而后才集中力量去拼搏。

但由于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这个事实上的事实,通常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这个事实而减小选择的空间。

我们选择的空间本身就是狭小的,这是由我们的背景所决定无法更改的事实,尽管里面也有人的观念所决定的重新选择的勇气问题。

从前面的讲述中不难看出,我是一个既追求热闹又喜欢安静的充满矛盾的人。我的经历让我认为,这样的性格最适合的职业应该是教师或者理论研究。我们所说的适合,无疑是指取得更高一些成就。而我却偏偏选择了公务员,而且既然选择了就一路走过来。

这或许就是我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耐心地辨别自己却似乎又不是,因为我自觉尽了力,工作也还算有些成绩。

关于这些,我并没有过高地评价自己,尽管人最难的就是客观地评价自己,而且往往会缺少必要的自信,似乎别人的看法更准确一些。

别人当然要排除敌人,这样的提法不准确,象现在这样大环境的日常生活中不应该人为地制造敌我矛盾,更多的应该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

如果单纯地去听称之为朋友的别人的意见,难免又多了些溢美之辞。他这样说我,富有才华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偏偏得不到领导者的赏识。另一位则更是干脆,只一句,碎话太多。

虽然对方是知交,但这话还是让我尴尬,因为尴尬而愤怒。

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关于“揭人不揭短”的遗训了,即使最要好的朋友也不要尽去揭人家的疮疤,倘若耐心地观察,任何人都少不了软肋。

当然,并不说要对朋友只一味地奉迎,而是应注意谈话的方式——既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又要不伤及对方,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