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粒子非对
根据大爆炸宇宙创生理论,基本粒子是从能量中成对地产生的,每产生一个正粒子就会产生一个反粒子。目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粒子时也是这样,正、反粒子总是成对产生。
同时我们知道,正、反粒子相遇时会双双湮灭成光子并释放能量,这是大爆炸的逆过程。既然这样,宇宙中就永远不会有物质生成,但实际上宇宙中却有恒星、行星等大量物质。
为此,一些科学家曾设想,因为某种还不知道的原因,正、反粒子生成后就彼此分开了,它们天各一方,各自形成各自的物质,这就是正、反物质各半的对称宇宙论。
但是,迄今既没有获得正、反粒子分离的机制,也没有观测到由反物质组成的行星、恒星和星系。而另一方面却诞生了物质对称破缺的理论,认为在大爆炸的超高温度下,正粒子比反粒子的产生几率大10亿分之一。正是这多出的10亿分之一的正粒子,构成了宇宙中的物质,到此,对称宇宙论已基本失宠了。
结论:能量可以产生粒子和反粒子,但产生的数量不对称。
4.时间非对
日常生活中,时间之箭永远只有一个朝向,“逝者如斯”,老人不能变年轻,打碎的花瓶无法复原,过去与未来的界限泾渭分明。不过,在物理学家眼中,时间却一直被视为是可逆转的。比如说一对光子碰撞产生出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而正负电子相遇则同样产生一对光子,这两个过程都符合基本物理学定律,在时间上是对称的。如果用摄像机拍下其中一个过程然后播放,观看者将不能判断录像带是在正向还是逆向播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没有方向的。
物理学上,将来和过去都是对称的,牛顿定律、哈密顿方程、马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狄拉克方程、薛定谔方程等著名的公式,都反映时间是对称的。
1998年,物理学家们首次在微观世界中发现了违背时间对称性的事件。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反k介子转换为k介子的速率要比其逆转过程——即k介子转变为反k介子来得要快。
结论:粒子世界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全部破碎了,世界从本质上被证明了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
5.情感非对
人的痛苦和快乐是对称的,即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痛苦,但是人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是不对称的。我们常不能忍受痛苦,短暂的痛苦会使我们感觉时间很长,度日如年;我们常期待永远快乐,每当快乐来临的时候,我们却感觉时间太短,一个结婚仪式、一个生日晚宴、一个获奖典礼,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快乐,可真出现了,总感觉不满足。每当盛宴散席的时候,心中总有遗憾,这么美好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短呢?
结论:情感对称,而感受不对称,这是个情感之谜。
五、对称本元
1.绝对对称
万维宇宙是绝对对称的,单元宇宙对称和不对称的现象实际是反映万维宇宙奇点特征的两面:它既是“有”也是“无”。
万维宇宙“无”的一面说明:万维宇宙是相当于0,世界最对称的东西就是0,因为没有,所以才能无限的对称,是绝对的对称。
根据“无”的特征,万维宇宙中包含的所有单元宇宙、静元宇宙之间形成绝对对称。空间对称:宇宙空间是任何方向规律一致,这说明是球体的特征。物质对称:正电子对称负电子,正质子对称负质子,中子对称反中子(中子与反中子是通过自旋方向来区分)。已经知道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具有反粒子的。
(bsp;现代物理学家目前困惑的原因是有一个对称没有敢想,那就是能量对称。物质对称,即物质与反物质对称,但是物质与反物质一旦见面就会湮灭,形成了能量,这就说明能量是守恒的。能量守恒就会面临为什么宇宙会有这么多的能量的问题,比如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的基本粒子是1088个。这个结论只是观察结果,不能说明为什么是1088个,必然要导致谁决定宇宙有这么多数量的问题。
粒子的数量这么多,我们又认为宇宙诞生时的奇点是无限小的,就必然导致无法解释奇点是什么?所以根据万维宇宙“无”的特征,必然存在负能量的物质。
云寒认为所谓反宇宙应该有很多种:
一是空间相反,即我们的宇宙是膨胀的,他们的宇宙是收缩的;
二是物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