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随市场走(计划经济随国家政策走),市场变化无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常。创业时的能人功臣在企业不断壮大时,也可能因观念、才能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反而在后期阻碍企业的发展。
适应市场需求的人很多,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太少。对市场感觉的把握是可以改变的,很少有人能每次都料事如神,即使诸葛孔明也有挥泪斩马谡时候,我们往往过于迷信成功经验、权威理论、能人奇才,其实如果不能考虑情况变化等因素不如不信。
结论:组织需求的两个特点决定人才适应变化的相对性。
组织需求特点一说明用才应根据情况而定,不仅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求,也要兼顾人才的兴趣、个性。
组织需求特点二说明人事调整是必须的,不断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换下来,用适应企业变化的新人代替,甚至岗位轮换。但正因为组织的需求变化,今日为无用之才,焉知明日之不可大用?因此,保留必要的人才储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特别对因企业变化而导致无用人才应给予安抚。
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胜过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新来的人才能立竿见影,马上创造效益,而不能马上创造价值的则无情驱除。小企业完全可以这样做,大企业则不能。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行为,将导致员工心态观念短期化,而且历史证明企业的多数人才是需要自己培养的,需要用时间来创造的。
3.利益相对
同一时期同一个人,有时在某位领导眼中是人才,在另一位领导心中可能是蠢材,原因在于两个领导利益存在相对性,有时还存在对领导来说是人才的,但对整个企业来说是害虫的情况。经常出现被大家推崇的人才没有被企业重用,总认为是领导的眼光不行,其实多数情况是因为领导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不重合缘故。
人非圣贤,孰能无私?
用人评人从自己利益考虑是很正常的,不仅因为这样对自己有私利,其实使用起来顺手、舒心,也确有好处,特别是一味利公不利己的人,迟早自己会被架空,虽然从大局考虑应该舍小我而成大我,但有时就是股东自己也不愿放弃控制权(哪怕对自己财富增加有利),因为驾驭企业本身存在权力欲望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需求。
治理国家也不完全是造福一方,光宗耀祖,在运用权力时自我价值的外显远胜于权力本身的意义。
物壮则老,过于利己考虑人才,很容易造成下属的个性单一,唯唯盘根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问题就很难对事不对人。一旦树倒猢狲散,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因此,一味利己用人其结果必然不利己。
在私心与公心之间平衡,在爱才与忌才之间左右,历来是用人之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将者,能否将公利与私利分明,是德之尊,能否将悦才与妒才并用,是度之大。如果说在自己权力基础不稳定时,应该考虑稳定地位,侧重己利;那么在自身权力稳定时就应考虑侧重公利。
可很多已有稳定权力基础而且是一把手的人,也侧重私利,那只能归于人的惯性。人性弱点在于,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则思维就变成定式一往无前。许多领导在不断侧重己利谋求权力、巩固权力的过程中产生惯性思维,导致他即便成为某组织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仍难改变其思维定式,这是人性的悲哀!
所以修身是平衡的关键,名利看得淡一点,就可以更加侧重于公利,而且好处是即使下台也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身心无损。
结论:人才相对是没有绝对统一的人才标准,战国时代的孟尝君连鸡鸣狗盗的人才都能蓄养,又有谁不能被其用呢?所以关键要看是谁在做识才、举才、用才、评才、留才的工作。
四、科学相对
1.数学相对
(bsp;数学因为严密的逻辑推理产生巨大的思想意义,数学在今天具有崇高的地位,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经济等各学科中都广泛运用它,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严密的逻辑推理已经成为我们基本的思维方式。
早期的数学家认为数字是事物内在固有的,帕拉图甚至认为数字超过了事物。帕拉图名言:上帝终究要将世界几何化。
那么数学就绝对永恒正确吗?其实同样有相对性。
首先1+1=2,这个公式本身说明数学是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基础上的,那么不是相同的概念就不对了。比如一只鸡和一只鸭加起来不是两只鸡,你可以将它升级到两个家禽,但这本身说明等式的左右定义变了。
二体积的氢气和一体积的氧气混合就不是三体积的水蒸汽,而是两体积的水蒸汽,因为分子变了。
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的,电阻结果是r1r2/(r1+r2)。因此数学的存在同样需要针对具体的事物和条件,不同的条件照样出现相对问题。
其次数学是简单思维,它不能解释复杂事物。如果用逻辑推理来判断人心的善恶好坏就会出错,因为人是复杂动物,他在不同时空的表像不一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