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传引子(五)
宝莲灯
送走了罗刹女后,三圣母把她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一位姓刘名玺、字彦昌的举子进京赶考,路过华阴。听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慈怀普度,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来,在雪映宫的香案前,诚诚恐地上了一柱香,叩了三个头。
然而不期的是三圣母当时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签都是空签。想到十载寒窗,九载熬油,前程未卜,功名无望,不由悲从心生,便肥一腔怨恨信口吟成一首打油诗,题在雪映宫的墙壁上。诗是这样写的:“刘玺提笔怒满腔,怨奶圣母三娘娘,安居神龛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题诗罢,他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昂首挺胸,扬长而去。
三圣母加驾着祥云回到宫中,听看门童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诉说一遍,又看了墙上的题诗又羞又恼。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忙安慰三圣母说:“圣母且莫生气,想那狂生去了没有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报这侮谩之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
刘彦昌正在赶路。清朗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有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就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怎经得如此雨打风吹,没挣扎几步,就跌倒在泥泞中。
三圣母怨恨已扫,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仙师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仔细一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只见他蓝衫上沾满泥水,书箱一旁倾翻,文房四宝散落一地,一看就是位赴京应试的举子。一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几分爱慕油然而生,她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灵芝见刘彦昌的狼狈相,早动了恻隐之心,又看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更欲成人之美,连忙说:“看来那书生粉墙题诗,并无甚恶意。这场风雨也太猛了些。我们可不能见死不救呀。”说着,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不久,茅屋里就走出了一位70岁的白发老婆婆和一位17岁的伶俐村姑来。
婆婆与村姑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渐生爱慕。婆婆看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连夸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便择吉日,作主让他们缔结了百年之好。只可惜考期在即,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归期,恋恋不舍地赴京应试去了。
人常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可惜这段奇缘很快进天廷,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派法神杨戬去捉拿三圣母。杨戬来到雪映宫,斥责三圣母违犯天规,罪责难赦。三圣母却表示,宁可仙籍除名,也要与刘彦昌两情相伴,白头偕老。
杨戬看三圣母意志坚决不思悔改,一气之下,要降拿她,却知她手中有宝莲灯,自己并不一定能打败她。可天廷之命不能违,只得硬着头皮上。几番斗法,二郎神却发现宝莲灯的法力竟弱于自己,最后施法力把她压在华山西峰下。没收了宝莲灯,而宝莲灯在他手里,却成了一盏废灯――因为有大爱之人才能用它。
刘彦昌考场得中,朝廷派他去往洛州出任知县。他春风得意急于回家团聚,然后携妻子同去洛州赴任。可是进入华阴地界,几月前喜结良缘的那座竹篱茅舍早已荡然无存。刘彦昌四处打问,人们都说那儿从来没有过什么村庄,更没有过什么婆婆与村姑。刘彦昌感叹一段似水柔情,突然间化为云烟,他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好独自一人到洛州赴任去了。
罗刹女这年去西华山找三圣母相聚,烧了香烛,却不见她显灵现身。一问,却无人知道,都说三圣母很久都没显灵了。再问土地山神,二小神不敢说。罗刹女亮出身份怒斥。二小神惧怕才把实情说了。
罗刹女走了庙门,看着华山西峰,呆呆地道:“姐姐,我说的话,你为何不听呀?如今,你可是受这双重之苦,被山压,与君分!”
且说三圣母被压在山下,生一子,起名沉香,并用血书包裹,让丫环灵芝送去洛州。沉香长大成人,知自己出生的原委,悲痛万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华山救出母亲。
灵芝为了使沉香练出一身能够战胜杨戬的武艺,也为了能从天宫盗出神斧,不惜毁坏自己千年修炼的道行,宁肯化身为石,也要帮助沉香救出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