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中韩女足争夺三、四名的比赛,你能看得出韩国女足与中国女足相比,技术上的长足差异?
前者有一半是来自大学的业余选手,后者是从小学生开始训练培养的专业运动员。事实上,当一群美国的业余女排选手,让中国女排难堪的时候,就已经预示着中国体育的强项,如果丢掉普及,后患无穷,让人家战胜、打败只是早迟的事。
同样的事也反映在多哈亚运的女子射箭决赛。央视解说员讲:射箭在韩国开展十分普遍:争夺一个全国冠军比争夺世界冠军还难。
当中国男曲与韩国男曲决赛后,来自韩国的教练说了一段让人回味的话。他讲:中国男曲受选才局限。实际上应该是选才十分困难。
真的,难为了这位教练,也难为了中国男曲这批队员。据笔者估计中国13亿人口中,参加曲棍球训练的运动员,男选手不过200人,女选手也不会超过200人。
即使我们花大价钱,请来著名教练,围绕奥运金牌战略上下功夫,取得一时的进步,但忽略普及的这种助长,只会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在世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体育的忧思
多哈亚运的结果是中国取得压倒多数的金牌,其金牌获得量,也许是后面几位国家金牌数的总和。从结果看:成绩有目共睹。
但回首国内,让人揪心的是普及需要的大量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巨量萎缩,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至共和国成立,共和国元老中朱德总司令不仅是球迷,更是篮球场上不可或缺的常客。
特别是共和国的元老贺龙元帅在解放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就成立了名噪一时的专业体育队伍战斗篮球队,足球队……。
如果我们不健忘的话,解放初重庆城渝中区的篮球场比现在还要多得多。
要知道当时全国人口4.5亿,现在多少?13亿多,约等于三倍。
而篮球场呢?重庆城老人的回忆:沿着下半城从菜园坝到朝天门一线,光菜园坝一地,当时有三个篮球场:火车站一个,重庆铅笔厂一个,原粮站库房一个,相距就数百米。现在呢?为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九龙坡区的石坪桥上班。周围的篮球场也是相距数百米一个,数得过来的:重庆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重庆造漆厂一个,重庆矿山机器厂至少一个,重庆第一建筑公司公司所在地一个。
如果有兴趣关注,这种占地不多的篮球场地的减少是急骤的锐减而不是人们想当然的增加。
到今天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按道理讲,这能满足老百姓锻炼身体占地不多的篮球场应该比过去多,不应该比过去少!事实确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与此相反。
当老百姓因体育场地的减少远离体育的时候,或者没有其它去处,不得不一扪心思关注麻将的时候,无疑是共和国体育的悲哀。
阳关2006.12.18p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