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年春,邓小平南巡。通过宣传南巡讲话,中国进入更加高速发展时期。水稻收割后,在乡党委书记张其的大胆尝试和亲自指挥下,利用永新工程队的实力,政府没花一分钱,在原永新老场的北面---高嘴村新房子社潘家庄一带建新街,将永新场镇一下扩大了一倍。
新街一律是现代楼房。主街宽十三米,次街宽九至十一米,全铺水泥路面,两傍行道树。从此永新这一古老乡场,有了现代气氛。在这一带动下,永新场镇也进入了城乡建房高峰期。
新街修房居住者,大多是本区内来的农民。新房子社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下子就有二十多户在新街修了街房。农村人住在街上了。
在农转非政策及后来的鼓励农村人进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政策下,永新场与其它各地一样,每年都有一批农村人在场上购房居住。短短几年时间,永新场镇居住人口就从三千多人上升至一万来人。
九十年代,农村人把农村户口办到城镇转为城镇户口,叫“农转非”,也就是把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村户口的意思。此时的“农转非”是用钱买,我们綦江办一个“农转非”是三千元。
虽然要花三千元钱,有的还是买了“农转非”户口。因在人们眼里,一直以来城镇居民户口都是大家羡慕的,特别是几十年来工人关工资,城市人口吃供应粮,农村却是种粮的无饭吃,大汗淋漓的干一天才值不稳定的三两角钱,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二是虽此时国家在农村的改革已经成功,生存条件也大大提高,粮食已经富余,但此时农民负担很重,除了农业税,还要交各种负担款。中央虽是三令五申,要求减少农民负担,基层却名目繁多。要想摆脱此负担,只有将户口从农村办出。三是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相对不好,要想娃儿到城镇上好一点的学校,户口不在城镇是上不了的。因此时学校招收学生的界限是按户口所在地划线的。即使同意你去了,是要交很高的择校费的,学校借此大量收钱。这又是一笔负担,为了娃儿读书,有的把娃儿的户口买到城镇。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居住,对改变农民生存状况,增加收入、农民致富起了很重要作用。据邮局统计,在九十年代前期,永新地区每年就有上千万元的钱从外地汇回来。上千万元,按永新九万多人口计算,这一笔钱就使我们永新人均增收一百多元。如将这笔钱用于农村改造住房,按当时新修建一栋一百多平方的砖混房子花二万多三万元计算,一年就可使四五百家人住上现代砖混新楼房。大多数农村砖房确实都是人们在外找钱回来修建的。对于农村增加收入,改变经济条件、居住条件,这一政策是立竿见影的。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有的成了老板,有的在外学到了手艺。
回想起那个不可思议的特殊岁月,口头上说的是一切为了劳动人民,但你就是下苦力也成了坏人。大概是一九七四年吧,我与生产队签定协议:每天上交一元钱作为一个劳动日,全年交三百六十元钱,作为三百六十个劳动日,生产队评三千六百分,同意外出做工为生产队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