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河北省安国市)位于保定南面,距保定不到二百华里,是我国著名的药都之一,素有“药都”、“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历史上与河南禹州(今禹县)并称为“南禹州、北祁州”两大药市。“药不进祁州无药味”,可见人们对祁州药市的评价之高。
祁州药市的兴盛,起源于药王庙,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迄今为止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庙中祭祀的药王为邳彤,邳彤是汉光武帝刘秀属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被封为灵寿侯,曾做过曲阳太守。邳彤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他还酷爱医学,在民间倡导和扶植医药行业,为当时的黎民百姓采药、种药、制药、行医等付出了不少心血,颇受百姓的称赞和爱戴。邳彤死后,葬在祁州南关门外。祁州药市真正发展成规模,是在明清年间,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依照宋代临安(今淅江杭州)的药王庙,以坯彤墓为中心,扩建药王庙。直至明清年间,祁州药市逐渐兴盛,成为闻名世界的中药材集散地,至清乾隆年间已成为全国药材集散的总枢纽。清道光年间药商开始形成帮派,庙会期间各地药商云集,整个祁州镇,药气熏天、人流熙攘,热闹非凡。各路客商每天交流药材的数量多达数千万斤,成交额达白银数万两,成为四面八方中药材交流的中心。
赵玉林等来到祁州镇,祁州镇果然是药材铺林立、客流熙攘。陈掌柜先找了一家客栈把车马安顿下来,他让余四留下来看管,然后领着其他人开始徜徉在热闹的药材市场之中。一路之上陈掌柜间或跟熟悉的药材商们打着招呼,一面向赵玉林等介绍着祁州药材市场的历史:“……咱们今天来的这时候,还不是祁州最热闹的时候,最热闹的时候当属庙会的正期。这庙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就是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经年不断。春庙的正期是四月二十八,传说这天是药王邳彤的生日,所以这天是春庙最盛的一天。冬庙正期是十月十五,相传这天是药王的祭日,其盛况与春庙正期一样热闹。庙会正期这天,要举行参拜礼仪,有演戏、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等等多种形式。礼仪则分三拜九叩和四叩礼等数种,此外还要供上面食、三牲祭品,表演丰富多彩的游艺节目……”
赵玉林饶有兴趣地听着陈掌柜的讲解,可是傅嫣红和翠儿对此却不感兴趣,她俩东张西望处处都感到很新鲜。他们一行走到一家写着“朱记”药材铺的跟前,陈掌柜停住了脚步。
“嗳——哟!这不是陈掌柜的吗?欢迎!欢迎!”一个胖头大脸、五十多岁的男人满面堆笑地跟陈掌柜打着招呼。
“朱掌柜,近来生意可好啊!”“还好!还好!这还不多亏你陈掌柜的关照。咦——后面这几位是?”
“噢!朱掌柜,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咱们仁和堂新来的赵先生。”赵玉林上前施礼道:“晚生赵玉林见过朱掌柜!”朱掌柜惊讶地上下打量着赵玉林,一时间回不过神来。这时陈掌柜又把傅嫣红唤到了朱掌柜跟前:“这位是我们东家的千金大小姐。”
朱掌柜一见傅嫣红更是两眼发直,随后他朝陈掌柜嚷道:“我说陈掌柜,你今天这是摆的哪出戏?这一个是美如冠玉,一个是貌似天仙,你不是来进药材的吧?”
“朱掌柜说的哪里话,我不进药材我出来做什么?”随后他把赵玉林和傅嫣红跟来的用意讲了一下。朱掌柜听后频频点头:“原来如此!既然是这样,没的说,赵先生和大小姐都是我的贵客,今天中午我做东,我要好好地款待一下赵先生和大小姐。李二——”应声从旁边过来一个伙计道:“掌柜的,您有何吩咐?”
“你去盛元酒楼定一桌酒席,记住,要一个雅间。”“好来,掌柜的,小的这就去办。”伙计答应一声走了。
伙计走后,朱掌柜问陈掌柜:“兄弟,你这回都准备进些什么药材?”“朱掌柜请稍等片刻。”随后陈掌柜对赵玉林、傅嫣红说:“你们是在这儿跟我和朱掌柜的选药,还是到药王庙去逛逛?”
没等赵玉林和傅嫣红回答,翠儿抢先接过了话头:“当然是去药王庙了,在这儿选药有什么意思,这药味熏得人直发晕。赵先生也得去,赵先生如果不去,万一小姐遇上危险了怎么办?是吧,小姐?”
赵玉林没吱声,他知道陈掌柜是故意将他们支开,好让他和傅嫣红单独地待在一起。另外他也意识到,如果就让傅嫣红、翠儿她们两个女孩子出去,恐怕确实是不太妥当。自己学习选药的事小,傅家小姐的安危事大。
“嗯,翠儿说的有道理。”陈掌柜点点头:“这祁州镇人流众多、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就她们两个姑娘出去,我还真不放心。如果有赵先生陪着你俩,那我就放心了。”
“走吧,赵先生,以后你学习选药的机会还多着呢。”傅嫣红含情脉脉地看着赵玉林。
“好吧,那就有劳陈掌柜了。”
药王庙位于祁州南关,占地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坐东向西,结构严整,由牌坊、马殿、钟鼓楼、药王墓亭、碑房、十大名医殿、药王正殿、后殿组成。悬挂于山门之上的“药王庙”匾额,乃是清朝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所题写。
药王庙里有不少男男女女的香客、游人,赵玉林三人信步游览着庙内的各个景观。赵玉林始终跟在傅嫣红的身后,翠儿则识趣地远远跟在一旁。
“赵先生,你干嘛老跟在我后面,还离着那么远?”傅嫣红娇嗔地说道。
“我……”
“你上前来,咱们一块走,一起说说话不好吗?”
于是赵玉林走上前去。
“嗳,赵先生,我总觉得称呼你先生很别扭,听着就好像你是一个老学究,年纪有多大似的。”
“那……那既然小姐觉得不妥,以后你就叫我赵玉林好了。”
“‘赵玉林’?叫赵玉林又有些太失敬了。我看这样吧,以后我就叫你玉林哥吧,你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