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尊-第二十九回 大泽龙蛇(五)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明尊> 第二十九回 大泽龙蛇(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回 大泽龙蛇(五)(2 / 2)

武陵一带每个村子都有以“乡社”为掩护的明教组织,每个村中推举一个人领头,带着大家念经拜明尊、相互周济,在武陵其实用不着招兵,只需调配各村的明教青壮年信徒编入各支部队就行了。“钟相民兵”在各处设立的招兵场所一来是为了遮掩自己组织严密的情况,二来是为了吸收点其他明教势力没那么大的各县的农民。

宋朝建国后,订立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乡村中的主户和客户,不是依据土著和客籍,而是以土地资产的有无来划分。

“主户”是指占有土地和资产而负担税役的人户。依据占有多少的不同,又分为五等。宋朝每三年登记一次,清查各等主户的资产和丁男数目,作为征收赋税和科派力役的依据。

一等户是占有土地几十顷上百顷,至少也有地几顷的大地主。二、三等户是占田较少的中、小地主。上三等户习惯上都叫做“上户”,象钟相王佐严奇他们按财产都算上户,《水浒传》里的晁盖、宋江也是上户。

四、五等户,习惯上又叫“下户”。四等户有资产四、五十贯,一般是有少量田地的自耕农。五等户只有更少的田地甚至全无田地。他们很多是半自耕农。一些没有产业的贫民也被列入五等户纳税,称无产税户。

“客户”除少数侨寓外地的小工商,主要是乡村的佃农。他们全无田地,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宋朝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编户,交纳身丁税和负担徭役。

由于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一些地区消灭了大批大地主。贵族、地主的部曲、奴婢得到解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耕种无主田地或开垦荒田的自耕农和由原来的部曲转化的佃农,加上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和辽兵南侵,北方的农民有不少逃往南方,成为佃客。

因此,宋朝南方地区成为人口集中的地区。两浙路、江南东路生产最为发展,客户只占五分之一左右,自耕农的比例很大。一般来说客户的比例占到总户数越大,往往也就是地主对客户压榨最为酷烈的地带,荆湖南北路是客户较多的地区,占总户数约一半左石。

佃农又叫“佃客”、“浮客”,自己完全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耕种,是农民中最贫苦的部分。一家大地主可有佃客几百户,甚至可有数千户。地主用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束缚着佃农,而且还可以用“换佃”的办法相威胁,加重盘剥。佃农就被紧紧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水浒传》里祝家庄能组织几千自己的佃农和梁山起义军作战,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宋代佃农受压榨最深,反抗性也最强,历次反抗斗争中,佃农始终是基本力量。

钟相和王佐严奇他们本身就是武陵辰阳等县的地主,受明教影响,这一带地区农民情况和荆楚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要轻一些。

农民中还有大量的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北宋乡村“主户”中的四、五等户与客户的数目约略相当。但事实上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是兼作佃农的半自耕农,甚至完全是佃农。这是因为宋王朝为了榨取农民的赋税,租佃地主日地的半自耕农,虽然只有很少的土地,仍编入主户。第五等户中,大量的是半自耕农。但随着地主兼并土地和自耕农破产,也在逐渐增多。

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不向地主交租,却要对官府负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处境也很艰苦。自耕农、半自耕农靠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不能供给衣食,又不得不向地主借贷,遭受高利贷的严酷盆剥,最后只有陷于破产,仅有的土地也被地主吞并了去,沦为佃客。《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他们家就是这样情况。

佃农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受到残酷剥削,只有在耕种之余,“营求”副业作生计。山区靠漆楮竹木,河湖地带靠蒲苇荷芡或捉捕鱼虾。但这条生路,往往又要遭到官府的剥夺,迫使他们无以为生,只有起来反抗。自耕农、半自耕农在农民的反抗斗争中,也是重要力量。

和农民的处境不同,宋朝现任文武职官和州县胥吏、势要豪族称“形势户”,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叫“官户”。形势户和官户享有兔役特权。官府给予所谓“官户”以压榨、统治农民的职权,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宋朝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象“衙前”,职责是代官府保管剥削来的“官物”,押送纲运,法定由一等户大地主充当。担当衙前职位,可免科配、折变,并授予官衔,三年一升,最高可到都知兵马使。

至于“里正”、“户长”、“乡书手”之类,相当于保甲长,职贡是代官府“课督赋税”。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助里正办理文书。里正向农民索税,可以捕人送县鞭打,是官府的凶恶爪牙。“里正”又号称“脂膏”,因为可以利用职权,从中贪污勒索,吸吮农民的膏血。宋朝法定“里正”由一等户轮流充当。“户长”由二等户,“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

“耆长”、“弓手”、“壮丁”职责是“逐捕盗贼”,即帮助官府镇压农民的反抗。“耆长”由二等户轮充。弓手、壮丁由三等户轮充,属耆长指挥,但有时也要从四等户中抽取“壮丁”。

由于明教基本上控制了武陵等县的广大乡村,这些县里的这类职位也大都落入了明教教众手里,剩下少数不是明教教众而担任这类职务的地主惮于“乡社”声势,也不敢象其他地方那样过分胡为。

这些招兵地方来的人不少,本来若是去中原勤王,顶多会来一些活不下去的农民,可是最近明教用给“钟相民兵”筹备军需名义,煽动农民给官府抗税,并放出话来:如果哪处官府敢找农民麻烦,“钟相民兵”替他们出头!因此,不是明教教众的农民也纷纷想来加入。

至于来参加的农民,军机院倒不在乎人数,选拔的标准很严格,按齐天和明教首领们讲的思路:兵在精不在多,明教现在这些部队暂时够用了,多一两万未加训练又没受过明教教义熏陶的农民,不见得是好事。再说了,如果真举旗反抗,那时候不怕附近农民不蜂拥而至。

这个招兵点就是这样情况,刚靠近齐天就看见一群憨厚的农民正脸红脖子粗地围着一个负责招兵的小头目嚷嚷着……

――――――――――――――――――――――――――

卜冠遂兄,戚继光抗倭作战时,我记得他的“戚家军”的兵力最多时候达到了一万四千人左右,这些都是主要使用鸳鸯阵的,而面对的倭寇也经常是六七千人的部队,我在山海关军事纪念馆里看到过用泥人模拟的戚继光军阵,人数也很多。当时这个阵形给我的触动还是不小的,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灵活的阵法,我光用眼睛扫过去就觉得一股杀气。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