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游充长”,形容完全自由自在。过去在重庆看到一位老前辈,听说他常常人定。他一个礼拜吃一次饭,我也曾当过主人,他一个人吃一桌酒席,我们当主人不吃,在旁边陪他谈谈。他慢慢吃,又起来唱唱歌,站起来摸摸肚子走两圈,然后又吃,这一顿饭,要吃五六个钟头。这一餐吃完了,一个礼拜不吃饭。他是吃荤的,都要顶好的,他吃饱了起来,说声“再见”就走了。修道的人,大家朋友不用多话客气,他高兴起来,跟你谈几句,一个礼拜吃一餐免得麻烦,这个可是普通人做不到的。这是讲到“优游充长”这四个字,想到这位老朋友。修道工夫到这一步的时候,就要专修了。
“与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点造化”,他说这种情形就是婴儿刚刚人胎,这就是“一点造化”,我们这个性命凝结成
了。所以原文讲“故曰,纵横一寸,以为始初”,“纵横一丨。寸”的地方,不一定讲心窝这里,修道家就要灵活,假使读轉死书就着相了,修道决不会成功。到这个时候,没有杂念妄想啦,拿佛学来讲,贪嗔痴慢这些都没有了。
筑基结丹再养胎
上面这些叫做百日筑基,真正结胎,也就是结丹,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你说打坐人定,今天观想成功有境界,可以坐上几天几夜,那都不是结丹。真正结丹是自然来的,不是你想象出来的,观想出来就不对了。那么这一点来了以后,是修道第一步,这也就是说,百日筑基的基础打好以后,不晓得什么时间,你功德到了,修行到了,这东西就来了,结丹以后就人胎了。《楞严经》也提到“长养圣胎”,跟妈妈怀孕一样,这个胎儿慢慢长大,道家就叫做温养,说“温养真胎”,这个地方他用“真胎”,不是假的。
“温养真胎,必须从微至着”,长养圣胎这个阶段,开始只有这么一个境界,觉得有这个东西,真空中起妙有,不一定只是打坐人定的时候,下座还是如此。刚才有个比喻,等于母亲怀胎一样,随时随地这一念不出去,在内的。不像我们现在打起坐来,思想乱七八糟向外散,把思想停住巳经很困难了,所以根本谈不上温养。真到温养的时候,这一点真空妙有,从开始微弱,慢慢作用越来越大。
“始而成象”,开始变成那个现象,这个里头工夫就很多了,如果你的智能不够,或者是学过其他外道,下意识有观想,算不定你就觉得里头真有个胎儿,或者觉得自己里头就
|233|
是一个菩萨像,你要是喜欢观音,自己就是观音像,有时觉得完全是个刚生下来的婴儿。所以就要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不能着相,否则你就走错了路。“始而成象”是无相之象,但是假设真到这一步,修道有时候会变真,所以说,很难,就是在这种地方要真智慧了。
开始成象,慢慢工夫培养锻炼成熟,“继而成形”,就像婴儿在娘胎里成胎以后,慢慢生成脉络、筋骨出来了,“四肢五脏”同我们现在身体一样,“并筋络骨节之类件件完备,具体而行”。千万注意啊!这段是形容辞,形容一个胎儿在娘胎中这样长成。
所以他说原文还是形容辞,“故曰,四肢五脏,筋骨乃俱”,这个时候成形了,就是形容长养圣胎。这个里头就讲不清楚了,讲清楚了工夫不到也没有用,到了再说,这是第一。第二,古代人讲这些是有他道理的,他给你讲了以后,你非走错路不可,因为人这个欲望,听到一个高远的境界,告诉他不可以着相,我知道!我知道!但他下意识已经着相了。你告诉他,要空掉,我知道!我知道!到时候充其量碗那么大一个空,如此而已,非着相不可,很难办。可是道书的形容,也只能着相地形容。
长养圣胎的变化
1夸旁
他说“须知,四象五行包络法身,便如四肢五脏。法身渐渐坚凝,便如筋骨,非真有形象也”。“长养圣胎”是说像长成一个人一样,胎儿四肢五脏都有了,现在告诉我们正统道法,性命双修,脱胎换骨的正道。我们必须要知道,说2341一
“四肢五脏”,是比喻四象五行,这都是《易经》的话,“四象”是阴阳分出来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叫四象;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代号。总而言之,在这个境界的时候,身心内在的变化,你自己会知道。有时候证人的境界,什么都不知道了,是纯阴境界;有时候内外一片光明是阳境界。当然你们现在打坐也有些人碰上内外光明,可是并不是这个境界,真到这个境界是不同的。
在长养圣胎当中,有很多的变化,各种境界是意形成的“意生身”,是正念,是一念之间精气神所结合。一念正定,精气神就结合了,“便如四肢五脏”,是形容,不要搞错了。可是到这个境界,修道没有办法讲。玄奘法师在印度,两派的辩论解决不了,后来请他仲裁,有一派问,得道的人那个境界,既然不可说,不可说,那你怎么可以知道呢?玄奘法师说了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慢慢工夫再下去,“法身渐渐坚凝”,就更稳定了。“便如筋骨”,等于胎儿长成功了,各种筋骨有形了,不是真有形象。
这叫做温养,就是后来道家所谓十月怀胎,《楞严经》讲长养圣胎。这样“温养既足,至于十月胎完”,并不是一定十个月,有人快一点,那是靠他前生多生多世的修持。这类人也许个把月几天就完成,也许好几年,所以不是呆定的。“十月胎完”,是讲人的怀胎境界,这是拿来做比喻的。
意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