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这个老师是犯戒的,很严重呀,犯戒是下地狱的。依佛家的讲法,弟子对老师不选择,也是犯戒的。所以讲了半天,双方最好都不要干。老师如果得道有神通知道前生,那比较好办;我们当弟子的就很难办了,谁晓得哪一个是明师呢?这就是道家和密宗的考验,讲到最后留一手,始终不讲。其中的巧妙就是,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纵饶慧过颜闵,莫能强猜”,就算你的聪明智慧超过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闵子骞,你也推测不出来。“况世间凡夫乎”,更何况一般凡夫,更推测不出来了。我们现在只好看书研究了,哪里去找个明师呢?
“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所云黄中,是指出祖窍之中”,这里又来个祖窍。“所云一者,是指出祖窍之一。知中,则知窍。知一,则知窍中之妙。知窍中之妙,便知本来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养性第一步工夫”。知窍中的妙,你就明心见性了。正统的道家讲性命双修,不能只修一边。所以道家看学佛的人,只念佛、打坐、参禅,那是修性不修命,所以身体搞不好。几乎每一个学佛的人都面带菜色,百病丛生,都有病。因为他只修性不修命,从心性人手,命功不知道,“此是修行第一病”。你说自己修行怎么好,但是身体又那么坏,比普通人还差,这个就是不大对了。但是道家也反对只练身体,红光满面,相貌堂堂,好像百病不生,最后倒下来死的时候,一下子就走了。这个叫做只修命不修性,没有修明心见性,只锻炼身体,守窍,“万劫阴灵难人圣”,你修一万辈子,还是不能成仙成佛。因此,正统的道家主张性命要双修。
那么这里所谈的,就是说要知道本性在哪里。现在我们有个问题,本性是不是在谷神境界,玄牝不死的那个祖窍里头?他在这里露了一个消息,把这个形象给我们画出来了^“守中抱一”,在真正得定的境界,到了气住脉停,虽然不谈明心见性,这是“养性第一步工夫”。所以我们大家讲气脉打通,为什么修行要打通气脉呢?打通气脉的目的是气住,气满足了,充电一样充满了就停住了,那么脉也停了。这个后天的作用不来,自性的清明就不会现前。道家把这个讲得很高,即使如此,不过是到达“养性的第一步工夫”。一点没有错!这一点我很同意,承认他这个说法是对的。不要认为得定了,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还不是那么简单。更何况你的思想妄念始终定不了,连“守中抱一”都还没有做到,气住脉停更谈不上。因此,不要说明心见性,连
养性的第一步工夫都没有到。
两窍互用章第七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此两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阴阳之始,元含黄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
方圓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遇绝奸邪。曲阁相连,以戒不虞。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两药互用
这一章也是讲养性,我们先看朱云阳祖师的分类批注:“此章,直指坎离两窍之用,为金丹关键也。”现在讲坎离两窍,坎也是耳朵,离是眼睛,打坐的时候,就是修四个字:“收视返听”。那么佛家呢?“收视”,就是观自在菩萨的法门,有观有照,是收视的工夫;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
门,则是返听的工夫,这是两条路。佛学在翻译的时候,有“观世音”、“观自在”两种名称,所代表的则是两种修行的方法。这是举个例子,说明坎离两窍。
到现在为止,还不晓得这两窍在哪里,还没有找到呢!在本章里头讲它为金丹的关键,我们修道想修成这一颗丹,吃下去长生不死,那么这个药在哪里找呢?不在外面找,因为它就在我们自己生命里头。所以中国有些道书,这个药字写成左边一个自己的“自”,右边写一个家庭的“家”,自家下面写一个“水”字,写成“繁”,就是自家本身上的东西。但是你看到这个“水”字不要误会,连小便都不敢放了,那就不得了啦!
有些修道家的人一辈子不洗澡,怕洗澡漏了元气,不敢放屁,说放屁也把元气放掉了。所以忍屁不放,久而久之脸上一股黑气,大小便中毒了。修道家的千奇百怪,千万不要走这样错误的路。有许多修道的朋友一看就是这个路数,我,说你肠子里的瓦斯不放掉,将来里头会结块成病的,那真是“结丹”了。那个丹是担心之“担”!结成硬块就只有动刀了。
上德与下德
(bsp;第七章原文:“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德、下德两个名称,是老子提出来的。昨天正有几位先生谈到,有一位素来不同意老子,他对老子的阴柔之道很有意见。
我说老子阴柔之道没有错,阴柔不是害人,阴柔之道最
高是德,所以老子这本书称《道德经》。我说你老兄不要忘飞了,老子这一本书分上下两部,上经专门讲道,下经专门讲|:豸德。中国古代的文化四书五经,“道德”两个字不是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讲体,德是讲用,讲行为,而且古人解释“德”字,德者得也,一件事情做出来,有很好的成果谓之得。那么上德、下德这两个名词,在老子的书上是属于下章。我们拿现在的观念讲,最上好的行为是上德,次好的行为是下德。可是在《参同契》这里不同了,上德是升华的,下德是普通做基础的。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