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初开始,亚洲国家在摩托车制造领域异军突起,逐步取代了欧洲国家的核心地位。陈江知道,往后的十几年,国内摩托车市场都会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而且从今年开始,共和国的摩托车年产量已经冲上全球三甲,在日后十几年更是稳居世界第一。
虽然现在进入摩托车行业比起重庆力帆和江门大长江集团等企业已经晚了许多,但陈江却不觉得这会造成影响,他知道目前国内的摩托车市场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步入发展阶段,以后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即便是再多几家企业,在短期内也满足不了这个庞大的市场,更何况,还有不输于国内的东南亚市场。
90年代,是共和国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甚至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随着经济大发展,全国各地的交通系统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个年代,流行着一句很直白的话“想要富,先修路”。想富的地方多了,修起来的路也就变多了,这样一来,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了。
不过,许多地区交通条件变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同步的要求,处于这个过渡时期的民众,很多人会选择摩托车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相对自行车和汽车,前者是不方便,后者是价格太贵只有少数人可以承担,正是因为这样,给国内摩托车市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当然,陈江选择走进这个行业,除了经济方面的需求,也考虑到了政治方面的需要。
新明市是内陆城市,地理位置不占优势,想要发展,遇到的障碍比起沿海城市来要多得多;而且,新明市也不是那种工业化城市,除了少数一些国有企业,基本上看不到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整体的经济环境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政府会十分乐意看到自己治下出现大规模的制造行业。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曾经一度掀起一股“国退民进”的浪潮,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经历过这股浪潮的洗礼,新明自然也不例外,这是市场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江目的就是抓住现在的机会,为日后的大发展打下基础。
对于日后的长远规划,陈江还没向任何人透露过,进军摩托车行业只是他的一个开头,实际上,陈江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在新明打造一个摩托车工业园,以工业园的模式带动起新明的经济,一旦标准的生产线建成,光是摩托车的配件组装这一块,就能养活无数厂家和工人;摩托车行业的技术壁垒要求不高,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大的集群规模,选择这个行业是一条合适的捷径。
如此一来,政府看到行业的前景,自然会大力支持,脱离政府的支持,没有哪个企业可以顺利发展下去,这是共和国的国情,陈江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摩托车行业。
或许,新明也有人产生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他们不会象陈江这样对以后的市场那样清楚,所以陈江可以一往无前地踩进这个门槛,其他人就未必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了。这对陈江和政府来讲,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陈江相信这份事业一展开,必定能得到左建军的大力支持。
……
在会议上,陈江没有提到组建摩托车大型工业园的想法,现在八字还没一撇,说出来未免显得轻率,他只说公司下一步将要组建一条摩托车的组装生产线,然后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辉到过江门等地看过,对于这件事是很支持的,听完陈江的想法后,他表态道:“我支持陈总的想法,这次到江门我也认识了不少人,只要公司能开出合适的条件,我相信能够拉一帮人才回来。”
王作栋比较稳重,意见相对保守:“市场前景是好,不过,我们公司毕竟刚刚才成立,没有什么基础,要建一条摩托车组装线,所需要的资金与人手实在不少,而且还要买地建厂、引进生产设备等,可以说一切要从头做起。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公司是第一接触这个行业,在业内没有任何名气,就算做出了产品,销路也不一定能保障,我觉得还是要慎重一些好。”
潘伟沉默着没有说话,他原本是报社的一个编辑,平时工作主要是与文字打交道,对做企业没有什么经验,在这些问题上,他觉得自己不好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