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会说话-第2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1 / 2)

只能治一些简单的病,而苗父只用一只草狗、十个字,就能治大小各种疾病。

苗父就是一个成功的“祝由医”了,因为他念的十个字就是祝祷的祷词。他那个特殊的席子和草狗,是用什么草药编成的,在病人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可以推测,席子和草狗的药效功能,肯定胜于那十个字,可是,当时的患者最信任的,却是那十个听不懂的字,正是因为自己听不懂,所以更相信鬼神听得懂,更坚信自己会在鬼神的帮助下痊愈,这就是心理疗法的功效。有了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席子和草狗的药效得到了最高的发挥,多么伟大的苗父啊!他应该是心理学的鼻祖了。

这些在医学萌芽时期的治疗方法,是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巫医并存的,早期是巫盛于医,根据现在的一些文献的记载,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尧帝时代,“祝由”是医疗、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那个时代的著名医生叫“巫咸”,在史料上称他为“神医”,他就是用“祝由”的方法治病(“巫”在当时是一个职称,“巫咸”在今天就称为“咸医生”。根据《山海经》记载的著名巫医就有十几个,他们是: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号称“十巫”。《海内西经》记载六巫: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古书上说他们“皆操不死之药”。我把他们的名字留录此书,以示对他们的纪念)。所以我们常说“医巫同源”,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医生的根源来自当年医学先驱——“巫”。后来随着儒学的发展,医学在儒学的理论基础形成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从而医学从巫术中独立出来了,中医学诞生了。春秋时代,一个新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建立了。

从我国文字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原始医药发展的大概,古“殹”字有防役的意思,在巫祝盛行的时代,“殹”字下面加了一个“巫”字,而写作“毉”字了。后来,人们在储存粮食的过程中发明了酒,并把酒的功效应用到了医药上,酒成了制造药物的基本原料,“毉”字才变作了“醫”字。

◎《黄帝内经》说心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思想也逐渐丰富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传》,书云:“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世思想家用“爱”来代替“好”,便成为“六情”说的典型提法。《说苑》、《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疗法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的萌芽时期。

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了这个事件。

齐国的齐闵王生了重病,让人去宋国请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完病对太子说:这个病非得激怒闵王让他发怒了,病才可以好,但是他一发怒,会杀了我的。太子说:只要父王的病好了,我和母亲会以死保护你的。文挚就答应给闵王治病。第二天,他与太子去见闵王,就先做了三件让闵王不高兴的事情,闵王已经开始发怒了,这时,文挚不脱鞋,就直接登上闵王的床,故意踩着闵王的衣服,大大咧咧地问闵王的病情,闵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就更加出言不逊,进一步地刺激闵王,闵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的黏痰浊物,病好了。但是闵王还是认为文挚触犯了他,非要杀掉文挚,无论太子和皇后怎么说也不行。最后,闵王还是把文挚放到鼎里给蒸了,成了医学史上的一大冤案。吕不韦曾经感慨地说:给圣明的皇上做忠臣容易,给昏庸的皇上做忠臣,实在是太难了!

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的《黄帝内经》,探讨了心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比如,人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么,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的心理因素,从自然天候、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以损害人的健康,造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以上这个表是中医对情志与身体状况的总结,可能许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就用现代医学生理学的观点给大家讲解一下。

◎为什么“喜伤心…‘恐胜喜”?

“心在志为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