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舞蹈-第27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1 / 2)

婚礼开始了。主持婚礼的神父是位中年人。他领说着传统的天主教誓言时,凯瑞与阿芒的声音里都回荡着爱情与快乐。誓言完毕后,他们双双交换戒指。然后邀上师生好友一起吃一顿饭。绝对没有排场与浪费。不过新婚之夜,闹新房的学生确实来了不少。那都是阿芒的学生,阿芒已先后教过近千名法国学生了。他们有从中学考进来的,也有中小学、大学教员、还有售货员、木匠、托儿所阿姨、政府各部门的职员及家庭妇女。这些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生,让阿芒觉得自己是个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那个才二十出头的苏姗娜,过早地嫁给了一个富商。她有极其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她并不幸福。按她自己的话说,那个大她三十岁的丈夫,把她的青春幽禁于法郎筑成的地狱中。她曾经要求上大学,丈夫却不同意。她觉得她虽家财万贯,过着阔太太的生活,实际上无异于一条可怜的寄生虫。直到有一天她丈夫要到中国做生意,才同意她学中文。

苏姗娜很用功。她不仅爱上了中国文学,还爱上了中国书法。她尤其喜欢柳公权的书法,她说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自从她学了中文,她便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还有一个男生,阿芒也比较喜欢。他叫皮耶尔。皮耶尔是个性情沉郁的学生。他厌恶现代生活,向往与世无争清静无为的境界。他没结过婚,也没谈过恋爱,与六十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他干的会计工作,倒是比较适合他沉默寡言的个性。然而一旦他与阿芒谈到中国的老庄思想,就会滔滔不绝。他是把老庄当作一种信仰了。老庄思想在他的脑子里,似乎已经根深蒂固。

在法国,像皮耶尔和苏姗娜这样的年轻人,想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已为数不少。他们形成了一种“中国热”,他们把法国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加以对比,期望从中寻找到他们自己的出路和希望。

凯瑞认识阿芒的大部分学生。她与他们关系都不错。婚后的凯瑞,很多日子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他们在蜜月里去了莱茵河畔,去了哥德堡。莱茵河畔与塞纳河畔,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凯瑞与阿芒漫步在莱茵河畔,河畔两岸青山绿水,有鸟鸣清振幽谷的声音,有紫罗兰的香气一阵阵拂来。凯瑞与阿芒都感到神清气爽、惬意无比。此刻,他们的思绪像两个自由飞翔的精灵。凯瑞最先想到的是这里一片安详、宁静的德国国土,难道就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吗?

世界大战,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沉痛的。莱茵河沿岸的许多村镇,依然有大战期间留下来的犹太人墓地和死难者纪念碑。那年代德国境内的犹太人,都被纳粹杀害了。六百万犹太冤魂在墓地安眠。当瑟瑟寒风敲击着窗棂的时候,德国人怎能不追问天良和道德的心扉呢?

如果说塞纳河畔令凯瑞想到的是艺术和美,那么莱茵河畔便是苦难和沉重了。如今德国的犹太人,也许仍心有余悸。那些纳粹时期建立起来的,布痕瓦尔德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仍令人毛骨悚然。应该说,德国曾经是一个恶的国家,但它又是一个善的国家。它出现过像莱布尼茨、巴赫、贝多芬、瓦格纳、歌德、康德、黑格尔、高斯、马克思和普朗克这样一连串的伟人。这些伟人是德意志民族的骄傲。

莱茵河畔的风,吹拂着凯瑞的长发,也吹拂着阿芒的衣衫。他们都一致认为,德国人是善于重建家园的。40多年前,战火摧毁下的瓦砾废墟,他们就有毅力和耐心,一栋栋地重新建起来。比如:普鲁士皇帝的夏宫,一间间宫室被漆得金碧辉煌,仿佛皇帝还住在里面。比如:法兰克福当年有六成以上的建筑被炸毁,而今又一砖一瓦重建了原来的样子。就是歌德故居,也建造得与当时一样。如果歌德复活回来了,他一定会觉得离开这么多年,原来什么也没有变啊!

飞翔着的自由精灵3(2)

去哥德堡完全是凯瑞的主意。凯瑞喜欢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是她最喜欢的音乐家。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人物。巴赫之于音乐,犹如创教者之于宗教。凯瑞有一张古尔德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cd,那是1982年数码录音的,录得相当好。既充满盎然古意,也有现代意识。凯瑞一次次在《哥德堡变奏曲》中,领略哥德堡和煦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堡内的管风琴慢慢奏响,慈祥的圣母像被唱经的人们高高举过头顶,而唱经的人们是那样的虔诚与圣洁。

凯瑞与阿芒到达哥德堡时,哥德堡的黄昏姗姗来迟。西天没有燃烧的云霞,也没有一轮红日渐渐沉落到海雾中去的景象。只有瑞典人行色匆匆,仿佛踩在时间的秒针上。原来哥德堡是个工业城市,世界上最大的滚子轴承总厂的所在地。第一艘开往中国的瑞典商船,就是从哥德堡开出的。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哥德堡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留着这艘船带回的中国丝绸、茶叶和瓷器。

凯瑞与阿芒在哥德堡呆了两天。他们徜徉在这座港口城市的耶塔河边、林木森森的公园、古老的街区。水声、风声、鸟鸣和月光下小提琴弦上流淌的音乐,都使凯瑞觉得是《哥德堡变奏曲》里面的一部分。现实中的哥德堡,与巴赫音乐中的哥德堡,一样是美丽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