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龙之战> 第三十三章 文化差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章 文化差异(1 / 2)

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炎黄的今后发展方向,公司的核心理念,对于东西方文化作出了比较,同时也参照了强之界中的各种文明的发展,希望从中得到启发。

东方文明是体制之争和本能之争交替发展的成果。

从周朝开始,周王朝时期的春秋战国,便是体制生存的明证,如同今天的地球,谁都想证明自己的体制高明。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明是诸侯大战,实际是此时间诞生的各种流派之间的战斗,最后法家以秦国为载体,赢得这场大战,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国。

周王朝属于奴隶社会,从各种思潮产生的流派中看出,周王朝的政治环境相当宽松,而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也是不错。渐渐地,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在各诸侯国占住脚跟,并开始扩张,从一国开始,流派起争,当某一流派占绝对上风形成有其特点的体制时,它要再扩张,必然要跨出国界,于是由比较平和的流派之争转为诸侯之间的体制大战。

至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法家开始有秩序地清洗各种流派,如果秦始皇不死,或死得晚一点,秦王朝会成为一个“法”王朝。但秦始皇暴死,秦二世不学无术,不知道选择,有秩序的清洗出现断层,权宦当政,民不聊生。本能生存法则至此抬头,起义者揭竿而起,求存民众望影而从,秦速亡。

秦亡衍生两个结果,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概念深入民间,与民众血肉相连,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贵族的称呼;二是儒道两家崛起,但前者比较受宠,帝王偏爱,后者则根植大地,影响深入人心,其奉行的长生不老的执念朝野皆重

从全体制之争转入两种生存制之争的中华文明是大众的、深刻的、不亡的和自强的,因其大众,所以备具血性;因其深刻,所以智慧深藏;因其不亡,所以海纳百川;因其自强,所以至刚至大。

但是历史为什么会被蒙古人和满人侵入,汉文明会出现断层;又为什么会被西方侵入,而遭受深重苦难呢?

这是统治者之过,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特点。历朝历代,当其建立的体制搞得民不聊生时,本能生存法则必然抬头,消除这种已经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体制。因此,以汉文明代表的中华文明可以称为海文明,也可以称为融文明,其根本载体是大众,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会诞生巨人,建立新体制。元、清两代及中国100多年的屈辱史,不是说蒙古人、满人、西方人不行,而是他们抓不住中华文明的根性,其结果要么被融合,要么被驱逐。

这中现象与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相悖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说实质上就是体制生存法则的显态,这早在中国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另类的明证,更是西方文明发展到现在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然而也是另外三大古文明消亡的原因。

确切地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的社会进化论只存在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但为什么古人会摒弃这种社会进化方式,只重精神,不重科技,众说纷纭,这绝对是个千古谜题,史载的很多科技都没有留传下来,唯一的真答案就是中华文明长生了。

在现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趋向于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面对庞杂垃圾的外来文明,她在尽量消化中成长着。西方文明,其人文精神的根基是弱肉强食,发展到今天是物质占有,从其在全球强推外卖自由民主的行为,可见一斑。这种文明可称为兽文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