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是什么?只为了能说句话,为了能抽根烟,为了能睡个觉,为了不再无缘无故的挨打;或是为了自己的床位能够舒服一点,为了自己不会睡在厕所旁边。无数的勾心斗角在墙外看来都是这么的无知可笑,可设身处地的亲身去感觉,你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悲哀。
人在墙内,就相当于被社会隔离了。除了偶尔的机会,你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只会是墙内的种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心在这里是那么的朦胧。每个人都在掩饰自己的内心,好比隔着一层雾花玻璃似的。你必须打起十二分心思来算计别人对你的算计,否则你就只能去墙角蹲着去。一切的一切为了生存,礼仪廉耻在这里不值钱,想要活的舒坦,要么你有资本,要么你只能舍弃那张脸皮了。生命的本性在这里显示的淋漓尽致,弱肉强食,千古不变的恒定规律。
我们不能强行定义墙内的人都是坏人,就好比我们不能定义墙外的人都是好人一样。其实本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那只是个评判的秤,而每个人心中又有着自己的一把秤。环境造就人心,只要你进了那道墙,想要活下去,所有的人就要把心中的秤压向同一边。
ps:对书中写的冤假错案我也不会做太多描述,只有一个人,武当,因为我也曾经看过一个非常类似的案件。那是我们那里的一件大案了,也是一农村老汉拿刀捅了个人,不过他是为了他老婆。说是一男的勾搭他老婆整十年了,有一天,被他正好碰上,二话不说拿了把刀就上去了,事后自己又去了派出所。开审判大会时,按规定会堂的前三排都是要空着的。(那次是偶老爹硬拉我去,说是要俺接受思想教育,汗…。)我自个一人坐在了第一排,面前50厘米就是那条汉子,我当时很仔细的看了他很久。年纪不小,看样子是受了一辈子的苦,一脸的淡漠,可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他那一双眼睛。两只眼一直都是无神的半张着,眼神中看不出一丝的光彩,空洞的黑色眼瞳就一直死盯着我的裤脚,从他的眼中我找不到一点的生气,好象整个世界都于他无关一样,甚至当法官正式宣布他被判处死刑时,他还是一无所动。只是当身边的武警要将他拉走时,我才察觉到他的神态有了些许变化,在转身的一刹那,我耳边捕到了一声长叹。气息十分的悠长,仿佛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后的放松,又好象是在忙活了一天后回家躺在椅上的感觉。那时我心中产生的迷惘直至看这本书前一直没有解开,但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直在想墙内的春天和墙外的冬天哪个更冷些。
…大木匠篇
《主人公麦麦谈》
小说《四面墙》以其写实的笔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墙内鲜为人知的世界。特别是主人公麦麦的遭遇不仅令人同情,更多的是让人深思。
麦麦是一个极普通的知识份子,普通到放在人群中很难让人分辩清楚。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由于经历了由自由人到罪犯、再到被改造的对像的不平常历程,将一个知识份子对人性、对自由、对前途的知之甚少到有了一定较为清醒认知的心路历程,表现在每个读者面前。
麦麦的“义气”让他在遭遇到情与法的决择时,让他选择了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做为一个知识份子很难再说他是一个法盲;而做为一个事业小成的商人(经商前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向公安机关提供假情况并资助再逃犯的法律后果,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做了。而且做得理直气壮。麦麦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逃犯是他的同学。帮助同学是义不容辞的,否则就对不起同学、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麦麦的“义气”并非是一时的意气,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当麦麦包庇逃犯事发被依法追究后,他的父母、妻子、同学、朋友并没有因为他犯罪而指责他,尽管亲人们非常伤心朋友也婉惜难过。这里当然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因素。但是麦麦对同学的帮助没有公愤才是主要的。也就是说,这种“义气”是人们所广泛认可的。假如麦麦如实向公安机关揭发了同学并协助将其抓捕归案,恐怕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就没的“混”了。甚至抓他的警察也不怎么难为他。在看守所候审、在监狱服刑所以受到较为友善的对待,都与此有关。大墙内的人们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群,他们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对待那些杀人、伤害这样的犯罪是持宽容态度的。对于一些为义气、打抱不平的犯罪则是敬佩的。而对那些“花案”则是bs的。
麦麦在服刑期间也表现出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如事不关己就遇事躲着走,即使是指点那么一下也不肯去做。而且也有意气失落的时候,但他最终还是表现出对前途的信心,对人性的渴望,这也是他能正确对待服刑、承认有罪的原因所在。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渴望友情、追求人性的麦麦,当他重返社会之后,也绝不会失去他的追求的。
…黑山老怪篇
《人性的光彩》
丑与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常常一谈及罪犯就想到杀人强奸之类的暴力犯罪,但罪犯也是人,在政策法律的感召下,也有改恶向善的一面,他们心中也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读《四面墙》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哥们儿的小说所拥有的读者量,令许多作家在的网络梦寐以求却望尘莫及。他的巨作《四面墙》真的像“四面墙”一样牢牢地控制了
一大批读者,因为这部小说能够用精彩的故事扣住我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