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宝庆科考(三)
相对文科,武科就简单些,考官全部来自兵部,考生先进行文字考试,通过考试后还要到皇家近卫军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训练,然后才进行其他考核。通过考核的进入新成立的军事学府―皇家军事太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训练,毕业后进入禁军担任军官。
而在这之前,枢密院已经会同兵部对兵制进一步改革,正式成立四大军校并完善募兵制,使军队走向职业化。四大军校分别为在平江府成立的皇家海军学院,在建康府成立的皇家炮兵学院,在临安府成立的皇家陆军学院,以及最高军事学府--皇家军事太学。前三家军校每年七月向全国征召学员,年龄在十六至二十岁之间,学习时间为两年,毕业后进入各军种担任军官。进入军队后服役期最少为十五年,退役后朝廷负责安排相应的地方职务,如果因功晋升到将军则可终身从军,将军自请退役或因年龄退役均可领取朝廷的终身俸禄。
作为最高军事学府的皇家军事太学只接受来自各军种的军官培训,以后只有在皇家军事太学毕业的军官才有资格晋升为中将以上军衔,或者担任师以上军官。
而募兵制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从军年龄规定在17只30岁之间,服役期为五年。士兵超过35岁如非必要必须退役。新募兵制的士兵待遇则有所提高,使其收入略高于一般百姓的收入。而军队的训练已经由皇家近卫军的骨干们挑起大梁,目前正由他们进入各军进行训练和指导,醒言则把精力集中到了军校建设方面来了。
其他科目的考生也陆续抵达临安,医科考试安排在太医局附近,工科、农科安排在百果庄。医科考试波澜不惊,除了部分欺世盗名的庸医被剔除出来,其他均授予太医局颁发的资历证明,评出最优异的十名赐予进士出身,并在兵部辖下成立军医局,在各路治所成立皇家医药局,将这批人分别安排到这些地方,准备逐步建立起一套初级的医疗体系。然后由他们在全国各州县设立官办医疗点,如何实施则由各路官府进行落实。太医局已经着手编撰一部专门的医学教材,为以后开办相应学校,培养后备人才做准备。
农科考试看似复杂,其实是最不用我操心的,作为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已经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农业建设和管理体系,这次农科考试基本由农林部独立完成,考试的目的是为农林部下属各司提供人才。各科考试的前三名均赐进士出身,前二十名均授农秀才,这些人全都补充到农林部下属各司。这史无前例的做法居然是遭到最少反对的,让我深感意外,后来我才想明白,古代农民虽穷,但社会地位并不低,起码比工商界要高很多。
工科考试是由全宗亮、陈窈具体负责,考试目的是对大宋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进行一次摸底。毕竟过去这方面被长期压抑,到了大宋一朝才得到有限的解放,目前到底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实在心中无数。
工科考试的结果着实另人振奋,那一千多考生绝大多数都交上来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比如有水力驱动的纺织机图纸,其驱动结构和陈窈的车床驱动结构有异曲同工之秒,也是齿轮传动,只是他用的是木齿轮;有我国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使用的人力水车;有制作极为精巧的套版印刷机,部分结构比目前宝钞印刷机还要先进、合理;更妙的是四川一个考生把“卓筒井”(一种钻井技术,最早应用于吸卤的盐井)发扬光大,称自己的卓筒井能打数十丈深,打出了可以生火的气井和石脂井(天然气和石油),我的天,太牛叉了;还有一台报时机器人,这玩意每隔一刻钟就会有个会报时的机器人(铙神),自动出来击铙8下报时;其他还有拉杆活塞式风箱、装甲船、藤舟、风磨等等,很多近代科技的雏形都出现在答卷中。
综合了创造性、实用性、普及性等各方面,拉杆活塞式风箱的发明人江西考生童孜友被授予工科状元、进士出身。这种风箱轻便省力而且功效高,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水转大纺车的发明人广东考生程相和授予工科榜眼、进士出身。这种纺车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是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一昼夜可纺纱100多斤。探花也是广东考生,叫廖锦言,他的发明的是船只的低重心流体减震装置,船在每个舱室底部都有一个带盖的小孔,船舶技术专家称之为“水眼”,航行中,雨水或溅落在船上的浪花,可以通过“水眼”流入船底一个连通的夹层舱室,夹舱中的水降低了船体重心,使船行驶更加稳定。由于夹舱中水的惯性和内摩擦,会部分抵消由于风浪产生的船体起伏晃动,这一发明对大型远洋船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他有近半数以上的考生获得工科秀才的功名,从这些人中筛选出一百多名充实到工贸部下属各司和几个造办部门,其他人则进入工科太学学习。沈复还特意在这期间召集了很多工坊主、大地主,举行了一个技工招募活动,那些没得功名的工科、农科考生多数被各工坊主、地主招募。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