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改革(一)
现在当务之急是稳定政局,尽量减少因软禁史弥远带来的政治动荡。因此我在报纸上树起了郑清之这棵大数,并委以重任,同时又把余天锡召入京城,任命他为临安知府。同时在报纸上大力褒奖史弥远对朝廷的贡献,但对其党羽中三凶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则进行了无情的声讨,发配海岛(让他们到岱山岛当苦力,后转到海南),他们三个得罪的人最多,拿他们祭旗最能收买人心了。而对四木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及宣缯的待遇相对好些,在报纸只是报导了他们遭到撤职处分,但没有说明原因。
这期报纸发行后,让那些官居各地要职的史党人物狐疑紧张的心情得到一定放松。在他们看来,皇帝并没打算对史弥远一党赶尽杀绝。相反,讨皇帝喜欢的还在升官发财,不讨喜欢的发配边远,这太正常了,于是很多纷纷转向,开始向朝廷表起忠心。这次政治地震算是得到了对我较为有利的态势。
为确保自己的小命和业已取得的胜利果实,我让醒言改编了卫戍部队。
醒言在岱山岛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把海盗部队扩充到近万人马,现在他在岛上留了两千由他原来的副手何宝胜率领,继续从事那个很有钱途的海盗事业外,其他都带来了。岛上的俘虏基本都放了,有少数不愿走的就让他们在岛上自由生活或者编入何宝胜手下。之所以留下这支部队,一是岱山岛的防务问题,那里的小金库是保证宗亮和陈窈科技研发的主要财源,而研发工作很费钱,现在朝廷财政捉襟见肘,我也懒得和那些大臣解释科技研发的必要性什么的给自己添堵。
二是为以后的海军部队打下基础,留下来的大多是有着多年海上经验的水手,把这批人放到陆地上实在可惜。有意思的是这批人很多是南洋、高丽、日本甚至波斯人,这些人本来是在当地混不下去的苦娃儿,自从被俘后因为有吃有喝,后来赶都赶不走了,死心塌地跟着醒言他们,他们可以说根本忘了自己是哪里人,心理上已经是大宋子民了。
醒言把在京的卫戍部队取名皇家近卫军,完全按现代的编制,分班、排、连、营、团、旅、师、军。自任军长兼第一步兵师师长,带来的八千子弟兵分别担任各级军官,下辖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及一个炮兵旅。兵员从当时在京和京城四周的军队中选拔,当时在京及京城周边有近二十五万禁军,是拱卫京畿的中央军,当时的精锐。
醒言和他手下花了近半个月时间进行选拔,建立起了这支皇家近卫军,满员共四万五千人,剩下的编成五个军,军长、师长由原来的军官担任,醒言派人担任副师长和正副参谋长及其他各级军官的副职。因为枪支有限,除了近卫军还算装备齐全,其他各军只能领到数百支枪,炮更少,连近卫军的那个炮旅都没装备齐全。好在胡长庚已经接手了当时的军械造办处,岱山岛上的设施也已经陆续转移过来,枪炮在钢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开始大量生产。更鼓舞人心的是,当时的军械造办局各种技工多达七、八千人,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宗亮、醒言从中选把了近百人专门从事枪炮的改进和新武器的研发以及加工设备和炼钢设备的改进,进展可谓神速。
此时的军事方面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有宋一朝没出现什么大将拥兵自重的情况。但宋朝军队过于注重这方面的防范,导致了整体战斗力的下降。还有,当时因山东地区处于宋、金、蒙三方的三角地带,地方武装很多,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当时实际控制山东的是地方割据势力“红袄军”,他们中以张荣、严实、李全三股势力最强,成三足鼎立控制了整个山东,其中尤以李全力量最大,他和妻子杨秒真分别控制了青州与楚州,这时张荣、严实已经先后投降了蒙古,只有李全在苦苦支撑。我不想失去这支队伍,在解决了史弥远之后,马上派人对他进行安抚,送去大批粮食、军械,并让醒言派人前去打探他的虚实。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