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析言之,儒家的礼,就是在行‘仁’的大前提下建立的维护一定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道德秩序。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赋予社会阶级秩序以道德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消除被统治者造反的思想意识。所以,‘仁’就是要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就是要使民无造反之意识。‘民’既无造反之必要,又无造反之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这两者中,如果统治者不讲‘仁’而只讲‘礼’,那么,礼就不能为被统治者长期接受,因而也就不能保证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如果统治者不讲‘礼’而只讲‘仁’,仁的推行就会使被统治者轻慢其统治,因而在不受‘礼’的约束的情况下,便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相辅相成,仁、礼一体,缺一不可,这就是儒家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
那么,‘礼’在三民主义里有何体现呢?民权主义是孙先生吸收西方民权与法制思想及中国传统行政、司法经验而提出的关于社会秩序的构想。
孙先生的民权主义关于社会秩序的构想是充满道德精神的。在此前提下发端的,人民与政府分享政权和治权的权能分立学说,也于一般意义上的法制精神之外注入了道德的内容。所以,民权主义的社会秩序不仅体现为一种法律秩序而且也体现为一种道德秩序。它运用了儒家‘礼’的精神,于普通所谓的法律秩序之中特别体现了‘礼’的原则。因而,这种社会秩序的实质也是一种道德秩序,也是一种‘礼’。所以,三民主义与儒家文化在运用‘礼’的精神上也是统一的。”
“由此可见,任何主义,最终都必将是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统一,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任何抛弃了中国传统儒家精髓文化的主义,注定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当然,单纯的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也是不可取的。要两者相辅相成,融汇贯通,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方皓明一气说出,顿感胸中长吁一口气,不是为自己的见解,是因为自己似乎觉得摸到了什么。
听了方皓明的叙述后,众人均是默不作声。沉思良久后,廖仲恺平静的说道:“舒白,此番言论,令我等汗颜,看来我们还没有真正领会到孙先生‘三民主义’的真谛。如果舒白方便的话,我想请舒白将详细的论述整理出来。”
方皓明有些慌神,如果整理成书,那他就被牢牢的绑在了gmd的阵营了,他可不想成为‘反动派’。可又不能直接的回绝,至少现在gmd身在其位。方皓明谨慎的说道:“方某尽力而为。”
蒋介石似乎看出来方皓明的心思:“舒白,莫不是有什么顾虑?”此言一出,方皓明不好接茬了,连连搓手不知该怎么回答。
“呵呵,介石不知,舒白不但见识过人,就连军事也是把好手。”黄绍也看出点什么来,连忙上前叉开话题。方皓明听后,对他投来感激的眼神。
蒋介石则是若有所思的看着方皓明,而后微微笑道:“想不到舒白还是文武全才,呵呵。”
“哪里,那是季宽先生抬举了,怎敢称全才。”方皓明赶紧谦虚道。
“只顾着听舒白的高论,咱们是不是把正事给忘了?”一直没有说话的邓演生提醒道。
“哦,对了,你看这事闹的。”黄绍抬手拍了拍脑袋说道:“舒白,蒋巫山,我帮你请回来了。”而后又回头看着蒋介石说道:“怎么样介石兄,这下你该同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