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利用赔款在德国、英国、法国大肆购买造船和兵工设备以及车床等一些重工业的设备的事,自然是李越指使的。对于欧洲来说,大清的重工业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无法与西欧任何一国相比的,空有庞大的国土却无庞大的工业。
对于俄国人决策上以及战略上的失误,英法德三国是乐意看到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支持中国强大,对于出口机床等一些重要机械设备的出口上了一些限制性的条约,禁止钢铁设备以及造船和用于枪械制造的机械出口到中国去。在英法购不到设备,但是允许大清到两国留学。既然英法不给大清,就从德美两国购买设备以及聘请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反正他现在手里的白银多的很。这次能打赢中俄之战,可以说陆军居功至伟,李越记得历史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中国赔款的85%都用来发展海军,李越也不会输给小日本,除了留下少部分作为死难士兵的抚恤金以及战争中借的款,在有就是给那些有功的将士奖励就达到一亿五千万两。剩下赔款中李越打算将近一亿五千两白银全部投入了陆海两军建设当中。剩下的一亿两白银李越打算全部投入到教育以及重工业的发展上。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是不行的。就拿现在的大清来说最具战斗力的并不是八旗兵而是团练。所以当朝的满面族官员处处打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原因。如果说没有强大的陆军是保证一个国陆地上的安全的话,那么一个没有强大造船工业的国家,想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不可能的事情。历史上的中国就范了这样的错误,中国拥有“定远”、“镇远”这样在亚洲近乎无敌的铁甲舰,却因为造船工业的落后,无法对黄海海战中受伤的“定远”和“镇远”进行修补,致使这两艘铁甲舰一艘沉在自己海湾里,一艘被日本俘虏。所以在重工业方面必须向欧洲国家学习,不惜血本的从欧洲聘请技师来中国工作,并开设技校培训中国技师。
历史上中日海战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以中日的造船工业对比,日本已经可以建造“秋津洲”这样3800吨级的主力巡洋舰,而中国自己造的最好的军舰还只是2200吨级的岸防巡洋舰“平远”号。好在现在有美国佬的帮助情况下中国勉为其难的建造了一艘近现代的铁甲快船2500吨的“开济”号。
从德国买回来的一些造船设备将补充到广州船厂和大沽船厂中去,这两个船厂没有江南造船厂以及马尾造船厂的规模,而虽然大沽船厂有很多是法国设备,但并不影响这两个厂的发展。
除了除了扩大造船工业的规模,原有的兵工厂也需要继续发展,从德国克虏伯和毛瑟买的机器已经运回,这些机器一半给金陵机器局扩大生产规模,一半用来创办湖北枪炮厂。
一过了年,李越就将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刘坤一升任两江总督,有这两个洋务派的铁杆在,李越才能放心把那些毫不容易买回来的机器。但是这些创办的厂子也不能说谁进就让谁进。为了杜拒后世那样让这些厂子成了升官发财的地方。李越特派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些厂子的头。
虽然由于中俄战争的巨大影响,中国进口不到生产枪炮的机器和钢铁,但是在大量的美国人的帮助下中国进行第一批钢铁的出厂及时供应前线的战略物资以及“开济”号的钢材。同时深受战争的刺激,轻工业却得到了蓬勃迅猛的发展。
由于李越规定兵部只能在中国自己的工厂里采购军需,所以中国那些在开放工商禁令初期建立起来的工厂几乎都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行军用的帐篷、士兵穿的军服鞋袜、用来制作干粮的面粉、清洁用的肥皂还有洋火洋油以及防冻油等贵重的药品,都被大批大批的采购运往西北的前线。从南方一直沿伸到西北也刺激了沿途当地消费。也加快了内地与西北之间的贸易从而更加融入中华民族。
可以想象,在西北的百万中国军队要消耗多少物品,每一天都是几十万两银子流入这些厂家的腰包里。有了资金,这些工厂又拼命扩大规模,提高生产工艺,以获得更多的订单,到了后来上海梅林工厂甚至生产出了罐头,也被大量的采购。大量军需订单的刺激加上这个时代的轻工业门槛并不高,几乎只要几台机器和几个熟练工人就可以进行生产,使得中国的轻工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西北的不少地方看到轻工业大有前途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在俄境取得重大胜利利奠定了基础。据后世的统计,1878年间中国轻工业增长了300%,在数量上已经压倒外国在中国办的工厂总和还要多3倍。。
更多的人投身到这种出钱少见效快的产业中去。不过也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轻工业增长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轻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些工厂还主要集中在民风较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和珠江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一个靠近上海,一个靠近香港,能够就近采购机器,了解外国的生产工艺,所以发展得最快。不过西北也跟着这些沿海地区前进快速发展起来,后世的兰州还是中国轻工业基地呢。
另一方面,随着中俄战争的结束,中国的重工业也紧锣密鼓的继续前进着。而由于在战争中,英、美、法等列强乘机哄抬钢铁的价格并没有成功,好在大清的鞍山钢铁厂,在之前也正常使用,不然中国各兵工厂都无法供应前线的弹药损耗。但这一行动还是深深的触动了中国上层,使得他们下决心创办钢铁等其它工业。在武汉筹建武汉钢铁厂,加上这个钢铁厂中国末来中国将有三家钢铁生产厂。不需要受外国人的牵牵制。
李鸿章来到克虏伯兵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以期能把这个世界一流的兵工厂的帮助下建成“中国式克虏伯”,用德国先进的技术,结合大清丰富的钢铁资源,一事实上能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上一流的兵工厂。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