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笑了、然后说道,“难道王爷忘了,今天按咱大清礼制应是皇子阿哥们新年的典学之日。”
“臣罪该万死,竟把祖上的这一训戒给忘了,该打,该打!”
“五爷最近较忙,偶忘一享也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塾能无过,不过,王爷应该知道皇上快要五岁了,按照礼制,该入学读书了。启蒙教育关系大清社稷的兴衰存亡,这择师之事不可不慎重再慎重。”
奕答道:“说来惭愧,这事本应考虑到却没有考虑到,而有劳太后亲自过问,实是下臣的罪过,对于择师之人,臣平时也没有考虑过。然而,太后这么一说,臣倒忽然想起一人,但不知是否合太后心意?”
“嗅?醇五爷想起一人,那感情好,不必客套,就直说吧,我们大家共同商量一下,看此人是否合适?”
“回太后,皇上的老师虽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职位,但要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真才实学,德高望众的人才能担当,奴才觉得用大行皇帝当年的熟旧老臣充当可能较好。”
慈禧点点头,“按你说采,这星上的老师唯有翁同和了?”
“不能说唯有翁同和,但臣觉得此人较合适。”
“何以见得!”慈禧有点不服气。
“太后您想,大行皇帝当年的熟旧老臣而仍在弘德殿行走的已无几人,只有翁同和年纪最轻,才学又高,又有一套教书育人的策略。更何况翁家几代人都是我大清有名望的官员,举家几人都是科考的状元,家学渊源深厚,学问上是没说的,更可贵的是翁家人都是老实厚道,翁同和更被人称道。”
奕这样极力保举翁同和,除了翁同和确实有真才实学外,奕也是出于对他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是奕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向两宫皇太后提交辞呈奏书后,慈禧当即就想批准他的奏折,由于慈安太后的挽留,后提交朝臣议决,这众多的朝臣中,只有翁同和一人上书请求两宫太后继续留住奕。事情虽然没成功,奕还是从内心感激他的。
慈禧听过奕的话,思索片刻,这才说道:
“王爷说得也有道理,就请翁同和在毓庆宫行走,侍从皇帝。另外,王爷你也不能闲在家中,皇帝年幼,总揽典学的事务繁重,你又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操心一些。同时,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为人也挺诚恳有学问,也可入宫辅教皇上兵法知识。”
奕一听,太后同意他的保奏,并且恩准他入宫负责皇帝的典学,也是万分高兴,急忙叩头谢恩。虽说在醇亲王府里,开过启蒙了,但是要有一位儒学大量来教那是个得大的事啊。
奕和慈禧又谈了一会话,便告辞回府,慈禧也没挽留。醇亲王很看看皇上,可是也不能老呆在后宫,虽说每天都能看见他,可是那是在朝堂之上,都要有君臣在场不好表达。醇亲王奕也只能哀声叹中回去了,李越也是知道阿玛奕对自己是多么的关心的。可是他现在身不由己啊,只能默默注视是啊。
请大家多多支持啊,,票啊。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