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能丢。
丢还少写了一横。看到这里我全明白了,我的眼泪簌簌地下来了。
第三百零一章“格尔木就在脚下”
在青藏铁路我一共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原上我留下了我稚嫩的足迹;那一年;我还掉了家里将近一半欠的钱。当然也付出了我巨大的努力,我从一个个子瘦小的书生变成了一个体格强壮的青年人。去了后,我专门在枕木车间上班,每天八个小时的班上得很轻松。从吊车上刚刚芳下那混泥土的枕木时,完全还没有干投,于是我就在那些枕木上写上“大海”或“芳”或写上我的名字,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口的那些枕木上都留下了我的笔迹。闲暇的时间就是休息,有一天,我利用放假的时间专门去了一躺在格尔木很有名气的将军楼。
将军楼坐落的格尔木城西的荒郊野外,残垣断壁之处,是被称为“格尔木之父”的慕生忠将军的故居。说是楼,只不过是一个砖瓦结构的二层房子,岁月沧桑,虽然有点破旧,但是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门上的“将军楼”三个大字遒劲有力,第二层楼上护栏是砖砌的镂空图案,给这座朴实、底矮的楼房增加了一点浪漫的气息。看着眼前的这座楼房让人的思绪不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五十年代在党中央和彭德怀元帅的支持之下,慕生忠将军和他的骆驼队经过5天的跋涉来到这里。格尔木处在柴达木的腹地,当时还是荒草丛生的隔壁和河滩,解放之初人口不到一千。当慕生忠将军到达格尔木的时候,生命还沉睡在皑皑的白雪之下。昆仑山和唐古拉像巨人一样阻挡了他率领的修路大军。人有问:“格尔木在哪里?”。“格尔木就在脚下”将军坚定地回答。“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格尔木的第一代祖先!我喜欢城市,更喜欢自己亲手建设的城市。我们要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置身于格尔木,如果不是偶尔吹起的风沙提醒你这是柴达木,就好象于内地的大城市无疑。老一辈的格尔木人实现了当年将军的誓言,为了这句话,将军和他的几位英烈都把生命奉献给了格尔木和青藏公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慕生忠将军和彭德怀元帅都被平反,他七十几岁高龄还亲自踏上这片热土,将军去世后把骨灰都撒在了昆仑山。
看着眼前的这座将军楼,我似乎都听到一个声音还我头顶的上空缭绕,“格尔木就在脚下”,这个响彻云霄的声音此刻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想想自己的这几年的经历,遇到的困难和情感、精神上的曲折,和将军比起来何等渺小!多少年来,家人不就是在为我修一条路吗?我不就是在给自己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吗?不论时代怎么变迁,路怎么变化,相信城市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格尔木在哪里?“格尔木就在脚下”,我怀着这样的心情离开了将军楼。
我已经习惯了在民工中的生活,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说脏话,这些在我原来看来显得很粗俗的方式。有了矛盾也习惯了用武力来解决。尽管是这样,但是我多年来样成的看书的习惯却一直都保留了下来。因为我永远都记得爸爸临走时给我的那句话:书不能丢。养成了良好的看书的习惯,可能这就是十年寒窗和三年大学生活带给我全部的收获!
当在2005年冬季我们全家人都在看央视《感动中国》的时候,白岩松和敬一丹宣布青藏铁路的全体建设者获得“感动中国”集体奖的时候,我感动地哭了。感谢曾经的那段经历,感谢那条宏伟的天路,你不仅铸就了民族的伟大、坚强,也塑造了我灵魂!
第三百零二章后记
时间过去的很久了,转眼间我们都已经毕业五六年了,当我再回过头去看以前走过的那些道路和思想上遇到的那些坎坷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拎持,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大海毕业以后就一直没有回家,当他毕业那年冬天的时候,连年都没有过,他妈妈也去世了,是脑溢血突发。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到了第二年就和李鹃结婚了,现在应该有小孩子了吧。大海由于没有拿到毕业证,所以也就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现在他和李鹃在武汉开了一家小餐馆,一家三口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幸福。安子毕业以后参加了青海省组织的大学生支教的考试,现在在青海海北州一个偏远的牧区当教师,一个学校才二十多个学生,而且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的学生,只有他和校长两个人教,条件很艰苦,但是安子却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有一次我在西宁碰到他的时候问他那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