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青果》的评论:
1.说声爱太沉重
2.情爱错觉三步曲
3.青涩的爱恋
1.说声爱太沉重
读齐延琨的日记体情感小说《青果》
杨洋
第一次读完作家齐延琨的日记体中篇情感小说《青果》是在漫天飞雪的冬天,不知是季节的缘故还是受小说悲情气氛的感染,我的心冰凉冰凉的,如同窗外落水管上的串串冰凌柱。
掩卷沉思,莫名的惆怅与压抑袭上心头,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在渐浓的烟雾中,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不断地在眼前闪现,一声声脆弱而有力的婴儿的啼哭声在耳边断续地回响,一字一句一段一章一篇如泣如诉的带血和泪的文字响彻在纵横肆虐的风雪之中,可问北风是为那个痴情的女大学生痛苦哀嚎?还是为那几个鲜嫩而无辜的生命流泪哭泣?亦是为社会文明的倒退、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而深切悲鸣?
记得闻捷的诗《苹果树下》,以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蕴意了爱情需经过孕育、发展方能成熟的道理,这个曾在那个时代倍受推崇与效仿的红色伦理观念,引导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对爱情、婚姻的抉择与追求;然而在道德、文明日益蓬勃昌盛,人类社会力求和谐发展的今天,这种价值取向与伦理观念却已在混沌的潮流中略见残迹。诸如中篇小说《青果》中的女大学生与有妇之夫的“青果”式的恋情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找小情人、包二奶、傍大款等这些原本违背道德文明的低情灰调更是俯首可拾,甚或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种能力与魅力的度量衡,未婚先孕的女孩们十有###都被拒绝于婚姻的大门之外,花前柳下的甜言蜜语,相拥相抱时的海誓山盟,性欲燃烧时的信誓旦旦,不置可否地成了这种“爱情”的风帆,然而风狂雨骤之后,“爱情的结晶”呈现于“爱情的天国”之时,原来缥渺如蓬莱七彩如瑶池般的情感世界却不复存在。她们以人工流产的残酷方式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与一个个无辜的幼小生命,自身的痛苦不言而喻,然而它们留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则是疾首而深刻的。性不代表“爱情”,“爱情”不一定得建立家庭;欲是人之本性,生理之需要;爱是情欲之基础,又是性与欲的升华,然而如何摆正爱与性与欲三者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与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或许就是作家想要读者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出于作家的使命感与忧患意识,作家齐延琨以冷静、客观的笔触直击当今这一畸形恋爱市场,在诸多的恋爱现象中,选取一个女大学生与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有妇之夫的恋情为题材,在情感的发展、情节的布局以及文章结尾的安排上以“保卫爱情”(真正的成熟的)、“保卫家园”为首要价值取向;在社会潮流的巨大冲击下,在面对一个个美妙如花的美色诱惑下,以维护一个正常家庭的完整与结发夫妻的合法权益为道德底线,这或许也是社会与法律以及道德舆论所能给予家庭与已婚女性的最大保障了。
作家以严肃文学的审美态度,选取了日记体这一能充分挖掘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体裁,用工笔细腻的素描手法,勾勒出了一个纯情、漂亮、依人同时又年轻、幼稚、无助的女性形象;用洁静、柔软而又富含韧性的文字,弹奏出了一篇含血带泪、凄美、哀怨令人肝肠寸断的悲情恋爱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愉悦、满足、失落、嗔怨、期望、等待、破灭的轮回反复中完成了心灵的情感倾诉与最后无奈而痛苦的抉择;题目的选取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互相呼应,作家的意图与小说的主题更是昭然如雪,相映生辉。诚然,由于日记体这一文学形式的限制,作为这一畸型恋爱的另一主体男主人公的深层次心理剖析及所影射的深刻社会问题就略嫌浮浅。但这并不影响小说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与教育意义。
在当今文坛,诸如涉及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不乏优秀扛鼎之作,其情节的曲折、矛盾的激烈、人物的复杂、悬念的跌宕、命运的起伏如大海般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在这种文化潮流之下,中篇小说《青果》则像涓涓细流、缕缕微风,以它汩汩不竭的力量,开辟了青年女性在面对爱情与婚姻问题选择上的新蹊径。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青春与美貌易逝,唯有独立的人格与完整的尊严才是做人、处事、立足之法则,漂亮女性更不应该是任何一位男性的摆设、宠物或附属品,漂亮是资本,但绝不要演变为寻求坐享豪华舒适生活的武器。女人是世界的一半,为什么要“将自己过户到别人的名下”?
“当所有的美丽都经不起现实的磨砺,当所有的期待都如肥皂泡在风中破裂,人生便只剩下平平淡淡的现实。它虽然美丽多彩,却脆弱短暂。”
爱情是一个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和时间的磨砺……说声“爱”其实很沉重。(2005年5月20日于西安)
2.情爱错觉三步曲
――评中篇小说《青果》中主人公青果的形象
刘筱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