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空师叔”守门和尚向了空行一礼回道。
和尚打开藏经阁的门后,了空对着我说道:“道长里面请,我在外面等你,你选好经书后早点出来。”
我知道藏经阁是少林武功之地,当然不可让外人久留,能让自己进去,都已经给够自己很大的面子了,了空只是没把话说明。
“那有劳了空大师了,请了空大师在外面等侯。”我向了空和尚行礼道。
说完我就向藏经阁走了进去,第一层就是经书存放地,我在这里找了一阵,在书架的第二排,梵文那一排找到了《楞伽经》,把书打开往下看去:“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
“《楞伽经》里面果然有《九阳真经》,不枉我一翻快速赶往少林。”我心中想着用了大概一个时辰的时间,我就已经记住了《九阳真经》全文内容:一举手,前后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切记一静无有不静,静须静如山岳。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一动无有不动,动当动若江河,所谓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静是合,合中寓开。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沈。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变换在腿,主宰於腰,发於脊背,接於两肘,行於手指,总须完整一气。发劲须沈著松净,专主一方。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劲如抽丝。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方能得机得势,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动静之机,在於阴阳,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荡,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宜贵专注。紧要全在胸中腰腿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沈,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呼翕九阳,抱一合元,可名九阳神功。从此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豫顺以动,罔不如意矣。
要言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变换虚实,舍己从人。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合不合规矩。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背完《九阳真经》后,在找了几本其他的经书我就向外走了出去,了空在外面看见我走了出来对着我道:“道长可找好了经书?”
“已经找好了”
我把手上的经书拿给了空看了看,了空看见我手上拿的经书只是普通的亡灵超度之内的经书,就对我客气道:“那道长便在本寺留住几日,等抄完经书在下山;过几日我师兄就要出关了,等我师兄出关后在下山也不迟,道长、你看可好。”
“那恭谨不如从命了,有劳了空大师安排了。”既然别人都这么说看,我也不好拒绝,我就决定留了下来。
“那里的话”了空过后,了空安排好我的住宿,叫人把我带到禅房,叫人把我吵经书的笔、纸给我准备好后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