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持枪考古工作者-第九章 救援(二)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救援(二)(1 / 2)

随着行程的不断推进,道路两侧因地震而倒塌的建筑逐渐增多,路边搭建了五颜六色的简易帐篷,但是进出的人却没有几个。灾味越来越浓,大家的心都像被针扎一样疼痛。沿路,战士们碰到很多伤情比较轻的群众正在走出灾区,他们看到了解放军的同志都欢欣激动,一个个争相向战士们递着自己从废墟中刨出来的食物,把周围的环境对战士们作着讲解。大家都感动了,这是多么好的群众啊。部队对他们进行统计后把其中的伤员全部安排在团指挥部休养,另外的很多未受伤的群众就带领着战士们走进了这座废墟中的家园,因为他们对周围环境比部队战士熟悉,为了方便开展救援工作,团部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带领湘子这个救援小组的是通海一中的初二学生刘玉平,他将带领三人去万古小区(地名是自己加的,见谅)救援被困群众,他家就位于那里,边走他边向大家介绍着当时的情况,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家人都已经入睡,大部分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掩埋在了废墟底下。好在当时他正在外面小院的厕所里小解,从而躲过了这场灾难。他自己的家人都还在废墟下面,但是都还活着,是父亲叫他来找解放军的。现在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40个小时了!战士们都默默地为他祈祷,希望受困的群众都能安全地被救出来。

到了万古小区,湘子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这里一般都是一层的木楼,能存活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大,周围几个受灾群众正在通过自救互救挖掘着被埋的家人,他们看到三人的到来,都赶了过来再次把周围的情况向班长刘卫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个小区原来有这样的小院30多套,住有一百五十人。在这次地震中全部倒塌。现在已经救出来的和逃离的有六十人左右,还有大部分被埋在下面。刘卫国听到这情况,找了个人向团部作了汇报,希望能增派人员到场参与营救,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人已经全部派了出去,只有靠他们自己想办法,最后三人决定,组织起已经被救的人员投入到抢救行列中,就以刘玉平家小院开始,争取在天黑前把剩余的人全部营救出来。把决定给那几位群众说了以后,大家都表示非常赞成。这样一行十一人,包括三位战士,一位学生,七位当地群众就开始展开救援。按照刘玉平的介绍,他们家四口人,父母的卧室位于西南角,而爷爷的房间位于西北角。

大家决定先救被困的老人,十余人一起挪开周围的障碍物,当大家看到老人的头部时候,他此时已经说不出话了,身体的温度也忽冷忽热,大家觉得情况非常危险,就加快了搬动障碍的速度。不到五分钟,就把老人安全地营救出来。大家都围在老人周围不停地为他打气,叫他一定要坚持下去。他的家里人都没事,一定不要睡过去,但是三人还是感觉到了老人的情况非常危急,必须马上送往医疗处进行治疗,这样湘子便背上老人在两名群众的轮换护送下疾步往设在县城中心空旷地带的救援医疗处赶。

当他们送完老人回来,班长和王洪已经将刘玉平的母亲救了出来,虽然受了点轻伤,但是情况还算良好。最后轮到营救他父亲的时候出了问题。

他父亲由于地震的时候掩护他母亲,被后背上一块楼板砸在脚上,同时全身都被倒塌的砖石压住了。刘玉平的母亲此时含泪在旁边安慰着丈夫,虽然救助比较困难,但是他父亲情绪很好,还比较乐观,还叫大家搬快点,要不他连腰都要断了。所以大家猜测他受到的伤要比预想的轻些。十一个人快速地搬动着压在他身上的木料和碎石,他的身体逐渐露了出来,等把他救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身体还在被子里,床的顶架为他挡住了大部分的掩埋物。看着只是部分骨折的他抱着全家痛哭,大家也都为他们高兴,毕竟自己的努力有了好的结果,得到了肯定。湘子再次暗示自己,一定要尽量保住所有受灾群众的生命。

接下来大家再次转移战场,周围的人都是这里的原住民,所以对每一家还有什么人被埋,埋在什么地方都比较清楚,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方便。当天下午三点到六点这三个小时里。他们一共救出了四十多名群众,一半以上是轻伤,都是房屋倒塌严重,一个人没有力量爬出废墟。在湘子用医药包简单为他们包扎后大家都自动地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看到这里,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在八点天黑后不久把这个小区所有的伤者63人全部救了出来,但是另外的三十多人都很不幸地永远离开了他们。

班长面对这几十具死难者的尸体默默不语,只有从那严峻的脸庞上划过的泪珠才能发现他心里的难受与沉痛。

随着班长的一声敬礼后,他们三人都脱下帽子托在手里,向死难的同胞进行默默的哀悼。周围的群众都自觉地在遇难者的面前哀悼逝去的灵魂。大家的心都似被揪了一般。这时,湘子突然想起了艾青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不由地就含泪朗诵起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