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心忧天下-第十章(下)、断裂的贵族和稀释…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凭什么心忧天下> 第十章(下)、断裂的贵族和稀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下)、断裂的贵族和稀释…(2 / 2)

也算国人命苦,在历史的长河中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王者龙种――嬴政。此君的血液里不知流淌着什么样的血,居然纵横天下,一统中原,并推出了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政治制度。改贵族的分封世袭为郡县即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鼓吹此制度的旗手只是一个贫苦出身,以鼠辈自居的大内高手李斯。其向始皇帝进言: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务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不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结果,不仅分封世袭制废弃了,郡县制诞生了,焚书和坑儒也大规模出现了。

消灭贵族的世袭分封,除了灭掉了民族的贵气之外,起码还有以下诸多危害:

以郡县代替分封,从社会制度上彻底废除了藏富于民的可能,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莫非王权。

2、废除了贵族世袭也就除掉了民众独立人格、族格产生的土壤,天下众生必然皆为奴才。

3、天下之财皆归皇权,必然造成天下普遍贫困,你要想发大财就必须造反当皇帝。而要发动百姓造反,“均平富”就必然成了永恒的煽情口号和行动,消灭财富和血流成河就成了中国民族秦后两千年的基本社会变动模式。

于是,就有了国人没有贵气和贵族。

于是,就有了国人贫苦和卑贱的宿命。

所以探讨凤毛麟角的文人贵族的生存演进史就有了一些意义。

六、文人贵族的中药味

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贵族成群。

进入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各国逐渐成型,虽然也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虽然也不断地在改朝换代,但其社会结构中有两块不变的基石:就是宗教和贵族制度的传承。

正因为这两大基石未变,所以,二千年来的欧洲,传承下来了大量的教堂,庄园,绿地,一个教堂可以修几百年,一个城堡可以千年以后依然如故,可是在中国,你能看到的多是破旧的坟墓和不尽的黄土沙丘。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哪一个不是被毁了十次以上?就是凤毛麟角的文人贵族,与西方的传统贵气相比,也带有明显的中药味:

与西方贵族更注重物质享受,财富传承相比,中国的文人贵族似乎更注重精神世界和自我麻痹,从嵇康、阮籍到陶渊明,甚至连不胜酒力的苏东坡也成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而鲜少去探讨真理之道;

2、与西方贵族注重个人教养,个人表达,个人生活品质相比,中国的文人贵族们似乎更注重社会品质和皇权品质,刘备不是汉室皇叔,诸葛亮恐怕不会出山;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座右铭应是“先皇家之忧而忧,后皇家之乐而乐”。想想也难,嵇康们不为皇家忧乐,结果统统被杀掉;而范仲淹以皇家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就必然向皇权下跪,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啊!

3、与西方贵族注重家族、家庭的传承相比,东方的贵族更注重国家、皇家的传承。王羲之也算一位名士贵族了,但他还是很真诚的向谢安说:“当今八方多事,应人人努力自效。而虚谈碍事,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而王安石不仅在三十七岁时上万言书要求变法,且两任宰相,根本不管家庭,一心为国推行变法,最后失败抑郁而亡。

4、与西方贵族注重细节、算学、天文、科技和生活中的品质进步不同,中国的文人贵族喜欢感悟天下万物,吟诗作词(西方贵族甚至把写十四行诗的高手文人莎士比亚认作戏子),去感悟月亮、花草和个人命运,其感悟的方法也与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统而笼之一脉相承。

其实,文人贵族的中药味也罢,毕竟贵族代表一种传承、教养和品质,最可悲的是,连中药味的贵族在中国也难以生存。西方是三代人培养一个贵族,而我们的历史是以均平富,杀富济贫,劫贵济贱的历史。

悲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