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军驻防衡阳期间,吴佩孚向商会索要军饷,威胁若不同意,即解散城防营。唐家龙就打民团的主意,要秘书长唐皆能即按同业公会要求,请求北军清剿衡阳各地土匪,保证盐务、烟酒税,用于支持北军。唐皆能以民团驻在永、郴,事不关已,同意请求;但又令司徒华派人速去广东,与远在福建作战的陈炯明联系,商量接收湘军事宜。此时的唐皆能,可谓是在官场上周旋应酬,商场上设计埋伏,运筹帏幄,春风得意,好不惬意。连邓香长都说他现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八面玲珑。更令他欣慰的是,民国七年底,阿兰为其诞下一女儿广生,而自己也于稍后民国八年初,作了外公。女儿百合在女婿魏显德即将结束预备学习时,诞下一子,取名为忠孝。电子站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清华园内染民主黄天明再赴广州
魏显德于民国七年春到达北平,正是民国舆论最喧哗的时候,俄国革命使得清华留美学生,成为众失之的。菊灵本来想送儿子,但显德坚持自己已经成年了,可以应付得来,岳父唐皆能也说,让他自己去吧,反正以后去美国,到时谁来送他。显德一个人,经水路到达汉口,再转乘火车,到达北平,历时一周。一路上,有人问起显德后,知道他是清华留学预备生时,都有些恭维,但也有例外。在郑州上车时,显德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说:“美之返岁币也,以助中国兴学为辞,”实则是“鼓铸汉奸之长策”,政府“妄遣十百少年”游学美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这么一说,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好象也是去就读的大学生也附合道:清华学校实为“买办学校”、“洋奴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感化受美最深”,“未‘出’而先‘洋’”“预备‘留美’,而未尝预备‘回国’,可耻孰甚。”“通过退回庚款办清华这样的买办学校,一天一天地陆续制造出这种卖国的买办。”听得显德是面红耳赤,甚至有些后悔听信校长的建议,他想清华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呢,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舆论的反感。
当显德到位于圆明园旁的清华园的时候,心中的疑虑才得到了部分证实。虽然清华园只有一座荒岛和一栋两层楼高的校舍。可是建立在当年清朝亲王府的这座学校,相当的漂亮和雅致,比起那些教会办的学校和国立大学真是有过而无不及,教师们都住在湖边的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当显德推开清华园斑驳的木大门,踏上吱响的木楼梯,踩着掉漆的木地板,进入校舍的时候,他不能不想起自己在天心码头的新房。遥想自己当初身披烟花散尽,喜庆余灰,迈着既轻松又慌乱的脚步,时间的间隔便在脚下的空间弥合。一样的门,一样的梯,一样的地,一切既熟悉,又陌生。远在天各一方的百合和母亲如果能来,她们是否有同样的感受?熟悉还是陌生?他有一种无法诉说的饥渴,这种饥渴是把对母亲和百合的思念,化作探知未来的动力。显德把行李搬到大楼里面,感受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宿舍里有着比当时的旅店都还先进的用具和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就是这种马桶,使显德一时间无法适应,开始时解大便,因为不采取蹲的姿势,一时间竟解不出来。领了教科书,全是英语教材,预备学校着重学习的是英语和科学知识,显德要在这里和89位同学进行一年的语言学习,为正式进入美国大学作好准备。
教师中有美国人,常向他们简单地介绍美国的历史和政治。要他们的介绍里,美利坚是块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土地,在那里有民主选举总统,有西部大开发,有首先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和福特汽车万人工厂。当然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8226;&;#8226;&;#8226;&;#8226;&;#8226;&;#8226;听到这里显德有些不自然。教师又问:不好意思,请问在座的有没有结婚的?大家都看着显德,那请问你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父母安排的呢?显德低声地说:是父母安排的。那就对了,这就是中国,密司特魏,我非常同情你,没有爱情。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自己是一个旧时代的象征,这与他们追求的自由、爱情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对于同学们来说,为了自由和爱情幸福,他们宁愿选择留在即将到达的美国,在显德面前,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后来,显德才知道,在当时民国政府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清华学校与当时北平三所国立大学在经费来源上的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华办学经费来自庚子退款,充裕而稳定,所以学生享受优厚的学习条件,教师待遇很高。其他学校则因经常欠薪、停薪而闹罢教、罢课。“在全国教育经费普遍严重匮乏的情况之下,清华一枝独秀,自然会引起社会不平之鸣,到底平等与特殊,何者为异?”教师们都如此说,是政府的无能才导致教育匮乏,学生不满。
《每周评论》是当时想当时忧国忧民的知识份子,喜欢看的刊物,清华?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