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进入邯郸
韩国乃四战之地,疆域面积在七国中最小,人口数量最少,周围却都是强大的邻居,生存空间极其恶劣。历史上韩国因为申不害变法失败,外交策略的失误,以及君主的昏庸,错失了许多崛起的机会。以至于到了战国末期,他事实上已经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县,韩王入咸阳朝拜秦王。
因此韩国第一个被秦国灭掉,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秦国之所以率先灭韩,为的是恫吓其余五国,达到各个歼灭的战略目的。历史的真相也正是如此,当韩国被灭亡之后,其余五国人人自危,争先侍秦,一个国家遭到秦国的攻击,其余的国家不但不救援,反倒帮助秦国,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现在,在王亮的促使下,燕赵魏三国即将结成联盟,对抗秦国。表面上看,似乎战国末年的历史要被改写,但是王亮却没有这样乐观。首先联盟只是一个设想,虽然有赵国的郭开,魏国的龙阳君全力支持,但是三个国王却还没有表态。只要三个国君中有一个不同意结盟,前期的所有努力都算白费。
其次,即便是联盟成功缔结,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未可知。秦国虽然会被吓一跳,但是秦国不一定被吓住,以秦国的强大,秦王嬴政的英明,离间或者击溃联盟并不是不可能办到的。
再次,从表面上看,三国联盟拥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基础――共同抗秦。可是三国却各怀鬼胎,联盟随时都有可能从内部瓦解。燕王派秦平靠近邯郸,又急调中军向燕赵边境移动,大有趁乱灭赵的打算。龙阳君也曾经向王亮透露过这个意思,准备联合燕国南北夹击,瓜分赵国。而赵国的郭开昨天得知三国联盟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希望魏国发生内乱,赵国好趁机分一杯羹。
这样的联盟徒具其表,其实不堪一击。如果秦国继续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派人送大批钱财给其中两个国家的重臣,然后击中打击另外一个国家的话,另外两个国家很可能不会派兵救援,联盟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王亮看来,联盟的关键是组建一支强大的联军。而且这支军队一定要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只要战事需要,就立刻开赴前线。可是这句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首先这支军队多大规模,驻扎在什么地方,军费从哪里出,将领如何挑选,等等都是问题。
所有问题摆在王亮面前,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王亮是一个善于寻找机会,而不被动等待机会的人。既然大的难题无法解决,那么就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王亮派人给姬兰写了一封信,让他到丹地去和阿胡尔,田光两人汇合,由田光和姬兰一起先建设一些房屋,开辟出一片适合训练军队的基地。
王亮让秦平派出一小队燕军,护送几个韩国公子和公主秘密北上丹地。随后,王亮开始在韩国难民中寻找年轻力壮的人,每百人一组,在一个燕军的带领下,发给一些路费和通关文书,让他们到丹地去集合。韩国新灭,这些人都家破人亡,对秦国恨之入骨,如果届时自己振臂一呼,让他们参军击秦,这些人一定会热烈相迎。
王亮估计,把韩王送给自己的十箱珠宝变卖,足够一支两万人的军队生活两年时间。万事开头难,虽然距离成军的时间还很漫长,但是有了第一步,还发愁第二步吗?
接下来的五天,王亮就带着一群燕国士兵,在渡口处逐一对逃来的韩国难民进行观察,一旦发现身强体壮,适合当兵的人,就留下来,准备送往丹地。然而,很快王亮就发现,光是挑选年轻男子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些人往往携家带口,不可能把当中最强壮的男人带走,而单独留下孤儿寡母无人照料。于是,王亮改变了策略,干脆一股脑的全收,凡是家中有一个年轻男子的家庭,就全部送往丹地。反正丹地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耕地数十万亩,这些人去了,只要给他们一年的口粮,第二年就会转换成生产力。
这样一来,速度就增加了许多,每天都能从难民中挑选七八百户送往丹地。五天下来,至少有一万多韩国人变成了王亮的属民。如果这些人都能成功抵达丹地,丹地昔日的辉煌将会重现。
可以这样说,在这一次军事行动中,王亮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天以后,秦国军队开始出现在漳河南岸,虽然不到万人,但是却封死了渡口,再也没有韩国难民可以通过他们的封锁来到漳河北岸了。此时距离和龙阳君约定的时间已经只有五天,王亮在一千名燕国骑兵的护送下,秘密带上韩王安北上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