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度尼西亚民主自由联邦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位于赤道附近的坤甸可以说是这个岛屿之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了。早在公元18世纪之前,强盛一时的丹绒布劳苏丹王国便曾在加里曼丹岛西岸,卡布阿斯江和兰腊河汇合处肥沃的三角洲之上建立起其繁华的都城,从此这个借助着剑与火的征伐战争,逐步兼并了毗邻的三发、喃吧哇两个苏丹国,其统治疆域扩展到整个西婆罗洲,盛极一时的王朝便被以它都城所在地的名义命名,被称之为“坤甸苏丹王朝”。
此刻乘坐着以色列军方所提供的美制uh―1型军用直升机,从西加里曼丹的达雅族部落返回自己位于这座城市近郊基地的杨全俯瞰着眼前这座素有“赤道之城”美称的城市。那熟悉的屋宇在背山临海在黄昏之下闪亮起一处处温暖的灯光,印尼最长的河流卡布阿斯河(华人称为“卡江”)穿市而过,此刻当地马来人水上村落的儿童和妇女正在落日余晖下沐浴玩耍。
“想不到从空中俯瞰,‘三巴颜宫’竟也如此的恢弘。”坐在杨全的身旁,来自泰国的金雕竟也忍不住对座舱之外,那“坤甸苏丹王朝”所遗留下来的传奇建筑发出赞叹之声。1816年荷兰殖民军占领西婆罗洲后,坤甸苏丹王朝便已是名存实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西婆罗洲,老苏丹拒绝与日本占领当局合作,而惨遭日军杀害。二战结束后,老苏丹之子哈密二世(荷兰王妃所生)从欧洲返回坤甸继承王位,并出任西加里曼丹行政长官,但后因参与分裂印尼共和国的活动而被罢黜,坤甸苏丹王位从此废止。
不过虽然坤甸苏丹王朝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但由坤甸王朝的建立者―苏丹夏立夫.阿都拉曼.艾尔卡德里所营建的庞大建筑群落却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而金雕口中所说俗称的“三巴颜宫”指的就是位于卡德利雅王宫前的阿都拉曼大清真寺,曾是苏丹王室及其臣民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五聚礼和重大节日聚会,以及王室其他重要活动的场所。
“是啊!不可否认,穆斯林也曾为加里曼丹的繁荣作出过贡献。但是他们的目光和生活态度却注定了他们无法带领印尼群岛走向未来。”对于印尼历史颇有研究的达雅族领袖胡蒂不由得接着说道。伊斯兰教是于13世纪末传入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尼正处在曾经击退过忽必烈大帝远征军的麻喏巴歇王朝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
而与纯粹追求商业利益的中国商人不同,来自印度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一面经商,一面传教,使伊斯兰教得以传播。伊斯兰教主张自由贸易,保护商人的正当利益和私有财产,又提倡赈济贫民等,比较容易为广大商人和平民所接受。因此印尼地区的许多封建领主也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并利用伊斯兰教的影响力来反抗信仰印度教的麻喏巴歇王国,以图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1389年麻喏巴歇王朝的统治者-拉查沙纳加拉去世后,国势由盛转衰。不断的对外征伐和对内加强剥削引起国内人民的日益不满和反抗。1401到1406年间由于王位的空缺又引发了王族内部的一系列的内战,大大削弱了中央的力量。公元14世纪初各属国及其直接统治下的爪哇沿海各封建领主纷纷独立。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也为穆斯林所建立马六甲王国所夺走。1478年东爪哇封建领主联军击溃了麻喏巴歇王朝的近卫军。首都陷落,曾经几乎统一了印尼群岛的麻喏巴歇王朝宣告灭亡。
随着麻喏巴歇王国的衰弱和崩溃,在印尼出现了一系列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从此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印尼的主要宗教。但是统一的宗教却并没有带来封建领主们的再次联合。在麻喏巴歇王国统治之下,印尼群岛的经济和文化获得显著发展。许多小村落都发展成为拥有几十万人口的繁华城邦。
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和城邦周围的农村已有缜密的水利系统;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如制绢和印染技术以及金银器皿的制造、木雕、牙雕、编织等都有进步,产品远销中国、印度和印支半岛等国。对外贸易的活跃促进了厨闽、锦石和泗水等海港城市的繁荣兴旺,城镇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货币经济有所发展,海港城市与外商交易时已使用金、银、铜、锡铸造的货币,中国历代铜钱也在此流通。但封建制在这里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麻喏巴歇王国废墟之上,独立的地方领主们纷纷以苏丹之名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在他们的目光之中,征伐和统一比起舒适的生活无足轻重。毕竟麻喏巴歇王国的遗产足以让他们自以为人世间最为快乐的君王。
直到今天游客们还是能看到印尼各地的古迹里看到那些统治着印尼各地的伊斯兰领主们的生活风貌。水晶宫是日惹苏丹王宫的后院,这是一座传统的爪哇建筑杰作,在水晶宫的入口,种着一种名叫汗香果的树,据说男人吃了这种树的果实,流出来的汗都散发着香味。宫里的两个浴池现在已经长满青苔,但还是能让游客们感受到200多年前苏丹王族的奢华生活。当年苏丹们常常会召集众多的美女在浴池里游泳嬉戏,从中选择一位幸运儿的就成为了自己当晚的王妃。
在印尼语里,日惹有安详和平之城的意思,与世无争、详和宁静也是这座古城的主要性格。而事实上在印尼群岛每一座苏丹领主所统治的城市都可以适用于这样的名字。因此扬帆东来的西方殖民者惊异的发现当中东地区常常足以煽动全民“圣战”的伊斯兰教在他们垂涎三尺的香料群岛几乎毫无战斗力。他们征服印尼群岛的过程并不比征服南美洲困难多少。
从1599年至1601年,在400%的利润诱惑之下,荷兰先后组织了十多次远航队到印尼搜购香料。一时经营东方物品的公司林立,彼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1602年,荷兰国会通过决议,把各公司联合成一个大公司,名为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该公司集合资本250万盾,由国会给予特许证,有权用国会名义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占据土地,建筑炮垒等。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一方面攻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印尼的据点;一方面把以前各公司分别设立的收购站统一起来,改为联合公司的商馆。在17世纪的最初十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先后征服印尼群岛之中的一些苏丹小国,控制盛产香料的安汶、德那地、帝多利和班达群岛。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置总督府,任命彼德尔.坡施为首任总督。他用2700盾在雅加达购得一片土地,建筑房屋、仓库和堡垒。1619年荷兰和英国殖民者因争夺雅加达而发生火并,结果英国办事处被摧毁,市区化为灰烬,荷兰人占领了雅加达。1621年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成为荷兰侵略印尼和亚洲各国的大本营。从此以后,荷兰殖民者的侵略重点移到了爪哇岛。他们对当时相对强大的伊斯兰领主―马塔兰王国和万丹王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不断地唆使这两个王国之间相互斗争,以削弱它们的力量。”在此之后,荷兰殖民者不断地利用马塔兰和万丹王国的封建内争,迫使它们签订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地使它们完全丧失独立,成为公司的殖民地。
而面对不适工作的爪哇人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著民族。从1596年开始进入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开始倚重于当地华人的力量。用一位荷兰官员的话形容,印尼的华人“是诚实的商人,精于运算,比任何其它民族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初期鼓励并大力招徕华人入境的,指令荷兰人的船队“要大量招徕中国人,特别是木匠、伐木匠和渔民,要渔民把鱼网一起带来。”
但是到了中国移民大量增加,在商业上与荷兰本国移民发生冲突后,荷兰人开始对中国人设限,1683年以后禁止蓄辫华侨入境,并大幅提高已定居华侨的人头税。然而,这些禁令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反而是让荷兰官员和华人的当地头领从偷渡者那里得了好些银子,连运载这些中国移民的华人船只也从中渔利。1706年,雅加达的华侨已超过1万人,1720年增至6万人,市郊的华侨尚未计入。华侨人数的增多和经济势力的加强,使荷兰殖民者日益不安。他们认为富裕的华侨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而贫苦华侨则是他们的反对者。于是便决定采用野蛮手段,对华侨进行排斥、打击和迫害。
1706年,荷兰殖民政权颁布限制华侨入境的命令,规定只有取得“入境许可证”的人方可入境。领取入境证要缴纳十盾;已入境的人要领取“居留证”,纳费五盾。1722年,殖民政权下令拘捕雅加达的所谓“无业华侨”,并禁止华侨在路旁开设饮食商店和随意外出旅行,被捕者部分被遣送回国,部分送往锡兰岛和南非充当奴隶。1727年,殖民者又逮捕所谓没有居留证的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