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距离罗尚波法国陆军基地数十公里的地方,位于大西洋之滨库鲁和辛纳马里之间18公里长的狭长区域之内的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此刻同样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之后从欧洲本土抵达库鲁航天发射中心的“阿丽亚娜”5―es型20吨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起竖,其短粗的外型宛如一把古罗马式样的短剑直指苍天。在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竞争面前,向来分歧众多的欧洲在探索外层空间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空前的一致。虽然在“阿丽亚娜”5型火箭的研制道路上坎坷不断―在2001年7月发射行动中将两枚卫星送入有误的轨道,“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更2002年11月28日发射时惨遭失败―升空仅3分钟就发生爆炸,连同所携带的两颗卫星全部化作碎片一起落入大西洋之中,但是面对挫折欧洲人竟第一次没有互相抱怨,而是投入更多的科研部门该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并加大财政力度,拨款5.55亿欧元主攻火箭主发动机动力的提高,19个欧洲成员国共同拿出近9.6亿欧元,对负责发射和市场开发的阿丽亚娜空间公司进行补贴,直到2009年。欧洲航天局又与该公司签订投资30亿欧元建造30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的合同,其中25枚为10吨载重量。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终于走出持续亏损的阴影,接连两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三是欧洲各国政府的卫星发射项目重点考虑采用阿丽亚娜作为运载工具,这就提供了一定的客户保证。
此刻所有的投入即将得到回报,在2008年3月9日成功利用“阿丽亚娜”5―eca型10吨运载火箭将欧洲各国联合研制的首艘“自动货运飞船”(atv)“儒勒.凡尔纳”(注1)号送入太空,并成功与国际轨道空间站完成对接之后最终顺利返回地面之后。这种新型航天器还是欧洲航天局向外界发出的一个强有力信息:它的处女航将宣告欧洲现在拥有可匹敌空间探索领域最强者的一些新的、重要的技术能力。
欧洲航天局(esa)局长让-雅克.多尔丹曾自豪地说:“这是欧洲迄今开发的最先进的航行器。”并且不无炫耀的表示:“它将展示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掌握这一重要技术,但俄罗斯的航天器远比我们的小。你可以把自动转移航天器视作一辆载重20吨的大卡车。当它与有人驾驶空间站对接时,我们必须小心操作。”
欧洲人即将开始更具挑战意义的一次冒险,他们将利用第二艘atv型货运飞船“约翰内斯.开普勒”(注2)号将3名欧洲宇航员送上国际轨道空间站。atv型飞船为自动无人驾驶飞船,其名称就来源于“自动货运飞船”的英文字母缩写。飞船总重19.7吨,其设计之处的主要用途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860公斤的食品、氧气、水、实验设备和燃料等货物,并清运出空间站内日常产生的垃圾。另外,它还将用来提升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国际空间站在经过地球大气层顶部时,经常会从300多公里向下漂移。因此需要与空间站对接的货运飞船或航天飞机的帮助下,校正空间站的轨道。
可以说atv飞船并非被作为一种载人航天器来设计的,欧洲航天局一度认为没有必要通过atv飞船将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因为在整个项目之中还有俄罗斯的“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和美国人的航天飞机。但是随着美国航天飞机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后全部停飞,欧洲航天局便面临着空前尴尬的局面。毕竟美国航天飞机是唯一能将大型设备运到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器。而俄罗斯方面则要面对“进步”货运飞船频繁发射的压力和航天经费紧张的局面。毕竟从上世纪60年代起,“联盟”号飞船就是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主要载体,而在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后,它更是独力承担起将补给品送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重任。这不仅使得耗资十亿欧元研制的“哥伦布”空间实验室无法按计划送入太空,而一直在德国porz-wahn的欧洲航天员中心培训的欧洲航天员也无法顺利进入太空。
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洲还绝对没有实力建造自己的航天飞机,一方面是由于预算所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欧洲目前的科技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能给其民众带来更多实际利益的项目,这就意味着建造运送货物或宇航员的太空运输系统并不是欧洲优先考虑的事情。因此在美国新一代载人航天器“猎户座”飞船研制成功之前,欧洲必须探寻别的方法。
参与可重复利用的俄罗斯“快船”航天飞机的开发曾是欧洲航天局的期望之一,但是虽然俄罗斯拥有前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遗留下来的技术,但是研制的成功基础设施的投入却令俄罗斯和欧盟都倍感吃力。这种新一代航天飞机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才能试飞,而正式投入使用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改进atv飞船便成为了欧洲航天局唯一的选择。欧洲已经掌握了制造独立的载人航天系统的重要技术,如果欧洲航天局愿意的话,他们可以同俄罗斯或日本合作,联手开发与美国“猎户座”飞船相媲美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而只需要稍加改进,宇航员可以在atv飞船内自由移动。按照他们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案,atv飞船可携带返回舱进入太空。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中自我销毁之前,atv飞船会把返回舱弹射出来。返回舱载着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安全着陆。而诸如电池组、陀螺仪等国际空间站所需的大型零件也将通过改进后第二艘atv飞船运送到空间站。接着,宇航员可以在太空行走中,在空间站机械臂的帮助下,将这些笨重的零件安装到位。
可以说“约翰内斯.开普勒”号承载着欧洲航空局太多的期望,如果它的发射可以获得圆满成功,那么“哥伦布”科学实验舱也将于不久之后进入太空,而只有“哥伦布”实验舱安装完毕,耗资巨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才能开始对欧洲带来回报,正如欧洲航天局(esa)局长让―雅克.多尔丹所说:“‘哥伦布’实验舱安装完毕之后,我们的六名机组将全部到齐,那么我们就将拥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全部能力。若想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你必须要不断重复实验。我们的梦想接近现实更进一步。届时,我们优先从事的工作无疑是科学研究,工程建设不再像现在这样是头等大事。”
而就在起竖的“阿丽亚娜”5―es型20吨运载火箭的不远处,由俄罗斯萨马拉国家火箭航天科研生产中心、“进步”中央专业设计局从位于俄罗斯西北的维堡港运送来的105个集装箱的航天设备全部安装起了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新建的俄罗斯火箭发射场内。首批的两枚“联盟”-ct火箭也已经安装到位。因为领土分布原因,俄罗斯本国的航天发射场都位于纬度较高地区,不能有效利用地球自转速度给航天发射带来的便利。相对于位于西经52°37’、北纬5°08’处的库鲁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俄罗斯目前使用的处于东经63.4°、北纬45.6°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及北纬62.8°,东经40.1°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可以说地理位置都极端恶劣长期以来,俄罗斯航天部门一直希望使用靠近地球赤道附近的发射场,并先后于澳大利亚、印尼等临近赤道国家进行了谈判,但都未能如愿。直到2005年6月,俄罗斯航天局和法国阿里安航天公司在莫斯科达成协议,签署共同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建造“联盟”号火箭发射台的合同。此举成为俄罗斯航天部门与欧洲空间局进行长期合作的重要标志。就同一种运载火箭而言,从库鲁发射比从拜科努尔发射的运载量可增加70%,能大大提高火箭运送能力。这一优势对于向来于大推力火箭而著称的俄罗斯航天局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成功发射之后,俄罗斯人也将第一次尝到从赤道附近发射火箭的顺畅。
但是就在一片忙碌的景象之中,数辆全密封的十轮卡车却意外的出现在发射中心的外围哨卡门口。“我们没有接到任何的通知!”守卫着发射中心的法国第3外籍步兵团的士兵戒备的看着司机递来的通行证,虽然上面有齐全的手续,但是这些奉命运送“特种航天设备”的车辆在到达之前,他们却没有任何的相关的放行通知。“这个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只能告诉你这批货物很紧急……。”拉丁裔司机一脸漠然的回答道。“你等一下。”哨兵转身走向自己的岗亭,拨通了罗尚波法国陆军基地的电话。但是在几声铃声之后,居内梅上校的值班电话却无人接听,就是此时电话的接通健却突然被人按断了。
“这是欧洲航天局昨天紧急海运过来的货物,‘阿丽亚娜’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马上更换的话,我们可能都会被炸上天。”按断电话的是负责航天发射站内部安保任务的一个宪兵少校突然出现在了岗亭之中。随着许许升起的挡竿,4辆卡车鱼贯进入了发射场内部。哨兵意外的发现坐上卡车的那位宪兵少校嘴角竟挂着一种莫名邪恶的冷笑。
――――――――――――――――――――――――――――――――――
注1:儒勒.凡尔纳―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法国小说家、博物学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注2: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