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第八章:格瓦拉旅(一)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八章:格瓦拉旅(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格瓦拉旅(一)(1 / 2)

“万俟先生来台,真可谓是雪中送炭啊!”在台北圆山饭店的金龙厅内,当甜美的服务员为每位宾客上到第三道菜:鸳鸯明虾球之时,坐在席间主位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微笑着率先举起了手中的酒杯,起身敬酒。“愧不敢当,愧不敢当,万俟昊随家父漂泊海外多年,此番赴台还要连主席多多提携。”望着落地窗外基隆河景的万俟昊连忙起身,与连战及诸位国民党的要员一一碰杯。“万俟先生才干出众,在台湾必能有一番大作为,提携之说从何谈起,今后只怕是我这位老朽要请你多多襄助才是。”连战与万俟昊相视一笑,各自喝完了杯中醇酒。

那一夜的接风宴上,日任国民党要职的诸位党魁轮番向万俟昊敬酒,但是在那富丽堂皇的金龙厅内大家所畅谈的无非是一些嘘寒问暖的套话。万俟昊也深知政权更迭之后,台湾岛内的号称“八大金刚”的情报部分都已改投门厅,而连战等国民党要员的行动更可能早已在对方的严密监控之中。如果不是总参二部为了他的这次赴台早已进行了充足的准备,连战等人也不敢如此大方的在台北最著名的圆山饭店大摆筵席。

“越是隐秘的渗透越是大张声势,毕竟你此后还要在岛内长时间的开展工作。”欢宴散去,已有些微醺之态的连战挽着万俟昊的手走出圆山饭店。但是邀请万俟昊坐在自己的专车之后,这位已经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突然微笑着对身边的万俟昊说道。“凭心而论,我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执行这样的任务。”在相对隐秘的车厢内,万俟昊不禁感叹道。“事实上我也没有想到最终我们和北京方面竟会有这种方式开始‘第三次国共合作’。没有办法,在完成‘军队国家化’之后,事实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国民党已经无力保护自己。一夜之间我们这个拥有数百万党员的政治团体又回到了同盟会时代。”连战苦笑着回答道。在一路前行的漫漫长路之上,连战开始向万俟昊讲解台湾当时所面临的局面。

一个民族要自立,则势必要建立自己的军队,而军队规模和这个国家的环境关系密切,自秦汉以来中华民族所处的战略处境便空前不利,可以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就必然要求中原的汉民族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常备军。但是如何有效的统摄这支力量,一直是困绕中国统治者的大问题。唐朝设重兵于边塞,内腹空虚,东北的边防军安禄山一反,势如破竹就打下两都,回头平叛还主要依赖西北的边防军――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而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朝廷无可奈何,这是尾大不掉的弊端。宋朝全面修正,把全国主力集中于京师附近的禁军。内部倒是安宁了,却造成边塞军力不足,而且大批军人在首都附近的繁华地区娇生惯养,其战斗力大成问题。弊端就是边防不振,最后成了汉民族政权里头一个被彻底征服的政权,汉民族结结实实当了近百年的三四等人。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迁都北京,一定程度上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方面,首都靠近边塞,周围自然可以集中大量军队,另一方面,北京地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将士饱经风霜之苦,不会象内地驻军被温柔奢华弄得有气无力。这一决策一直为明清所沿袭,也就保证了明清的统治在传统条件下相对稳固。

满清灭亡之后,中国的知识界对民主宪政的热情出现了空前的高涨,但是如何实现对军队的控制上却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皇帝这个旧权威被打倒之后,军队的效忠对象发生了迷茫:理论上当然是国家,可谁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这就开始了分歧:政客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是误国卖国,倒很容易把这些帽子戴到对手的头上。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军队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在政治利益的唆使之下各级军官蜕化为军阀互相攻伐也就成为了必然。而在接连碰壁之后,孙中山接受苏联的经验,最终在黄埔缔造了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最终在蒋介石的手中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扩充太快吸收了太多旧军阀的力量,以及国民党党内先天不足的派系林立,最终导致了国民革命军迅速腐化、堕落,最终被从其中破茧而出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中国人民国防军赶出了大陆。

而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曾一度颁发戒严令,以党、政、军、特为四大统治支柱。可以说与其在大陆“国统区”的统治手法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在长达38年的戒严期间,台湾岛内共发生政治案件29000多起,受迫害的人超过14万人。更有很多政治谋杀,比如著名的台湾军情局派黑社会杀手到美国杀害作家江南。因此在1987年蒋经国先生宣布“解戒”之后,从新店军人监狱、土城仁教所、内湖、泰源及绿岛等所谓民主斗士们便开始大力的鼓吹“戒严让台湾民主付出了沉重代价”,应该推行“军队国家化”。

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就是指军队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人士拥有,无政党派系的分别,隶属于全国人民所拥有的,使全国的军队皆受国家的编组和控制,在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主制度的先驱者眼中,“军队国家化”不仅是尊重军令与政令的统一,同时也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关键基础。但是在孙中山等人的宏伟蓝图之中“军队国家化”并非是可以一躇而就的事情。

早在新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便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革命军起事,到革命的完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他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即经过军法时期、约法时期,最后到达宪法时期。“此三期,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孙中山的“三步说”,既表明了他对民主共和的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又表明了他一直为真正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寻求具体的途径,使他的民主共和思想具有较高的现实性。而“军队国家化”正是国家结束“训政”时代走入“宪政”时代的重要标志。

“诚如贵党先贤周恩来先生所提倡的‘政治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前提。在今日的台湾虽然已经实现了政党轮替,但事实上所谓的民选政府依旧是建立在‘街头政治’和‘黑金政治’之上的。广大民众依旧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前提枉谈所谓的‘军队国家化’,事实上不过某些为盗取国家武装推行自己即定政策的伎俩而已。”身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徒,连战显然对目前台湾岛内的政治走向洞若观火。

在国民党的百年历史之中曾两度宣布实施“军队国家化”,第一次是在1945年9月,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首次宣示军队国家化。紧接着于10月10日,它和中国共产党代表达成双十会谈纪要。12项的协议之一就是第9项的军队国家化。但实际上这不过是蒋介石消弭中国共产党武装的一种政治手腕而已。最终在1947年所谓的“军队国家化”进程最终蒋介石所发动的内战所悍然终止了。而第二次则是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后,由、等“”势力政治家所推动的实施。如果说第一次“军队国家化”不过是一场政治秀的话,那么第二次“军队国家化”则完全是一场监守自盗的“窃取权力”。

可以说是国民党中的“戈尔巴乔夫”,为了巩固自己的那来之不易的权力,推行他个人的“”理念。他一直视庞大的国民党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只是他个人没有戈尔巴乔夫那般巨大的权柄,国民党也还没有象苏联共产党那般病入膏肓。因此他只能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不断从内部分裂国民党。同时在西方世界舆论的帮助下推行所谓的“军队国家化”。随着国民党的分裂,军队最终被冠之以“国家化”。但事实上所谓“国家化”的军队实际上不过是“化”的军队。

“军人也是有欲望的。先不说‘利’,但说‘名’。干了一辈子的军人,在台湾地区的军队当中自然会有一些人希望能在退役前不论时间的长短最起码能拥有个少将头衔。这是因为不管是少将还是上将,他们都可以被称之为将军了。但是军队已经执行‘精实案’多年,成为将级人物可以说是越来越困难。所以,除了实力、表现等等,想要升官的部分校级军人很自然地要学会跟随着政治正确这条路线或风向走。”谈起台湾军队高层这些年来的变化,连战多少有些痛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