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旧事-第17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1 / 2)

咿呀咿呀,吃力地摇着桨子或橹子,载着满船沉重的竹木或柴草回家。但这些船主多半是来自方江屿、新塘、沙埠头、破岩头、渡头、沙门岛、大崧、东山等乐清湾沿岸的小渔民,而来自舟山、平阳、海山(玉环)、洞头等地的机帆船船主,他们一般都载着带鱼、黄鱼、墨鱼、虾皮、鱼干等海货而来,回去时则更多的是载着松树、杉树、樟树、溪椤树等各种树木和毛竹回去。他们满载而来,满载而归,把软沓沓、腥气十足而容易发烂发臭的东西留给了别人,而把硬梆梆、清香可人而大可用于造船、建房子、打家具的东西带回了家,他们感到十分的满足,个个一脸灿烂,而在发船之前,他们又总是喝得醉醺醺的,走路东倒西歪,嘴里又哼又唱。

芙蓉市日(4)

栈房横梁上的咸草袋

不管是从山里下来的人,还是从海上(边)过来的人,他们从家里到芙蓉街,很难半天一来回,常常要滞留在芙蓉街吃中饭。比较而言,海上(边)人日子过得比山里人好,他们每每在街上的饭店、面馆里用餐,或者买馒头、面包、烧饼充饥,而山里人却很少享有这份口福。山里人原本节俭,加上家庭经济拮据,他们外出办事特别是赶集,往往自带中饭。如果是暑天,他们出门时总是将饭菜装在咸草袋里,咸草袋带有咸性,饭菜装在里头不易发馊,而他们到达芙蓉街后,先将咸草袋挂在各自所在的栈房的横梁上,等到中午时分再摘下来,然后打开慢慢享用。实际上,他们的饭菜,充其量就是一团冷饭加几根菜干,有的甚至连单纯的冷饭都吃不上,里头还掺杂着生硬发黑的番薯丝。如果是冬末初春,他们所带的中饭,往往是两块又圆又硬的年糕(当地人叫“鼓”),中午时分,他们借用所在栈房的铁镬,将年糕放在里面蒸软,然后蘸着红糖,大口大口地嚼起来;个别条件好一点的,他们将年糕送到饭店或面馆里去,付上一点加工费,让掌勺的将年糕切成片,把它放到沸汤里滚上一把,捞上后给它浇上肉汤、鲜卤,然后坐下来叉开手脚再美美地享用。可以这么说,吃年糕,特别是吃加工过的带有海鲜味道的年糕,这是山里人最幸福的时光。其实,这种幸福时光一晃就过去,因为过了正月,他们年前备下的年糕就差不多吃光了。

第三章

整体地看,芙蓉市日就像一个庞大的市场,买卖是它的主题,但它又像一个庙会,好看好玩好吃的东西不少,充满了神奇。特别是小孩子,他们总爱满街里野跑,眼睛东溜西望,常常走神、闪神而撞进了人家的裤裆。

沙盒里冒出一股青烟

每逢市日,芙蓉街上好看的东西确实多得不得了。不说供销社里花花绿绿、洋里洋气,有些鬼名堂如何如何稀奇;不说镶牙店里那个团团转、吱吱叫的东西,塞进你的嘴里如何如何可怕;也不说杀狗场里,那些狗吓得咿咿叫全身直打哆嗦,如何如何可怜;也不说画像人三笔两笔就画出了你,本事如何如何之高;更不说那耍把戏的,身上刀枪不入、出手拳脚生风,功夫如何如何了得;单单说那打小铁的,也有三分惊奇、七分精彩——你没看过他们熔锡皮吧?那好,请看:只见那师傅眯眯笑,乜着眼,抬着屁股,空坐在矮凳上,一手“戚刮戚刮”拉动小风箱,一手用钳子将锡皮夹进铁碗,铁碗埋在炉火里烧得红红的;看看锡皮已熔成了水,那师傅就抄过一把铁尺,放在锡水表面一下一下地刮,直把锡水刮得跟水银一般清亮时,他才将铁碗夹离了炉子,然后站了起来,提过肩,高高地浇了下去,锡水就像一条银线直穿而下,“吱”的一声钻进地上的沙盒,立即,沙盒里冒出一股青烟……的确,每当看见这精彩的一幕,在场的人,无不高声喝彩!

让师傅给你捏一个孙悟空

其实,每逢市日,街上好玩的东西也不少。比如看“西洋镜”,咚锵咚锵,咚锵咚锵,你贴着那个大木箱往里看活动图画,不光看得味道,听得味道,屁股后头还往往拱着一批人头,拱得你身子直痒痒,你连放个屁也三分神气。当然,“西洋镜”是稀罕物,街上不常见,但糖塑、米塑,倒是每市都有的,玩它们也有趣。你在现场,可以让师傅给你捏一个狗,或捏一个孙悟空,然后你高高地举起来在街上走,一边喊:“狗!狗!”或高喊:“孙悟空来了!孙悟空来了!”这样,一街两行的人,都会拿眼睛看你,特别是其中的小孩,有的说不定会跟在你屁股后头跑,有的可能会缠着父母叫:“我也要!我也要!”这多体面呀,而且,你玩腻了,可以将“狗”或“孙悟空”给美美地吃掉。的确,看“西洋镜”或玩糖塑、米塑,都得花钱,这对来自山区的小孩来说,是个奢望,但山区小孩也有好玩的去处。他们熟悉街道的,就沿街去捡香烟头或香烟壳,初来的,作家长的往往抽空带他们去海埠头,看看船,看看潮水,看看空中飞翔的海鸥,有时间的话,还让他们在海埠头附近的沙滩上追挖各色螃蟹。而来自乐清湾沿岸的小孩则正好相反,他们很少见过清澈见底的溪流,所以,作家长的,每每会抽空领他们到桥头溪滩,先看一会耍把戏或杀狗,然后让他们在附近的小溪里玩水,并捉鱼逮虾。实际上,不管是从山里来的孩子,还是从海上(边)来的孩子,他们还有许多玩法,别的不提,单单学着吆喊生意,就够有意思了,比如卖麻糍,你可以尖着喉咙喊:“麻糍,虹桥麻糍,好吃险诶!好吃险诶!”又如卖馒头,你可以拖腔带调、怪里怪气地喊:“馒头要不要哦——馒头!馒头要不要哦——馒头!”

“吱”的一声,虎门里冒出一个怪东西

芙蓉市日,街上好吃的东西,那多得更是无法提。说实话,在芙蓉街,只怕你没钱,就是有钱,好吃的东西你也未必吃得过来。当地有许多风味小吃,如青饴、麦筒煎、九层糕、麦饼、麻糍、麻糍卵、炒细面、烧饼,等等,它们皆有独到之处。其中的“麻糍卵”,最值得一提。实际上,它是一种像鸡蛋模样的糯米团,不光吃起来又香又甜,口感好,在现场观看它制作的过程,眼感更好,让人觉得仿佛在观看一出魔术表演——卖主总是将双手放在盛有糯米团的小木桶里,变戏法似的揉来搅去,然后双手一挤压,“吱”的一声,虎门里便冒出一个雪白雪白的“卵”,这时,他腾出一只手,将“卵”摘了下来,投进盛满红红的掺有姜末的糖浆的瓷缸。的确,看见糖缸里半沉半浮的“卵”,你还未尝到其味道,口水就止不住地往外冒了。当然,在芙蓉街,不是什么人都有钱享受口福的。于是,赌吃这种现象就发生了。譬如,有人很想吃烧饼,可偏偏没钱买,那么,索性找一个对手,彼此赌一把吧——你出钱给我买上20个(那时的烧饼个大,一个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我嘴巴不停,一口气将它们吃完,如果吃得下去,白吃,如果吃不下去,我就赔双倍的钱给你。这种打赌是多么的公平,多么的刺激,多么的过瘾,又是多么的残酷啊!然而,说真的,一个人活在世上,连自己想吃的东西都吃不到,那做人还有什么味道?还有什么意义?就是说,好吃的东西,就得吃个够,即使没钱,赔条命也要想出办法来!

芙蓉市日(5)

第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