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旧事-第15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2 / 2)

芙蓉市日是一个传统的以农副产品交易为中心、以山货与海货交易为特色的综合性市日。它放在芙蓉街举行。芙蓉街是芙蓉镇上街、下街两个村的统称,彼此以中安溪(该溪于20世纪80年代被填掉,并被改造为街道)为界。作市主要集中在下街。所以,当地人习惯称下街为芙蓉街。芙蓉街地处乐清湾清江段的上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地盘狭小,街巷逼仄。作市这一天,芙蓉街往往人满为患,你置身其间,会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挤死,二是吵死。

你想在街上迈动步子,请高喊:“人!人!”

芙蓉市日给人的第一个强烈印象,就是人气旺。

每逢作市,芙蓉方圆几十公里的乡村,天未亮就骚动起来,狗叫声、人的吆喝声响成一片。岭底、雁芙(湖)、小芙及芙蓉部分偏远村庄的“山里人”,虹桥、清江、清北、南塘、南岳、蒲歧等地的“下垟人”,还有永嘉、缙云、仙居、黄岩、太平(温岭)等邻县的“外乡人”,人们纷纷前往芙蓉街赶集,但见四面八方通往芙蓉街的大道小路上,人流如织,而海上各种船只,一只咬着一只,串成一个个不规则的纵队,齐齐向芙蓉海埠头进发——海埠头那里,提前一天到达的来自温州、舟山、海山(玉环)、瑞安、平阳、洞头的机帆船船队,紧挨埠头,一字儿排开,其桅杆林立,威风凛凛,场面十分壮观。

上午9时至11时,是作市的黄金时间。其时,芙蓉街各大街小巷,密密麻麻全是人,挤得要命。你如果推着板车、自行车进去,就大错特错,不光会步步挨骂,你的车子还会步步挨踢。如果你挑着担子进去,你就得扯着喉咙,高声喊叫:“人!人!”并用嵌有铁头的挡柱,在地上狠狠地敲出声响来。这连喊带敲,人家才会勉强地让出路来,放你前行,否则,你怎么也别想挪动步子。为让路,街上常常会发生争吵、打架的事,但谁都觉得这很正常。假如是赤日炎炎的大暑天,街上会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汗腥味,让人闻了直恶心。而且,这个时候,你若在街上挤,那就近乎受罪,你的身体,特别是你的双臂,随时会沾来一滩热乎乎、臭轰轰的汗水。

芙蓉街上人最多最挤的,莫过于全年的最后一个市日——腊月廿七市。当地有句谚语:“廿七街里嬉。”嬉,就是玩。过了“廿七市”,下个市日就跨到明年了。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往街上跑,想抓住这最后一个市日好好玩一把。这一天,为挤个痛快,玩个痛快,绝大多数人索性不采购东西,空着双手,轻装上阵,而在街上挤来挤去的几乎都是年轻小伙子。姑娘嫂儿们害怕遭到骚扰,都躲得远远的。由于这天人太多,加之大家又故意推搡起哄,因此街上常常涌起人浪,呐喊声此起彼伏。有时,一个“人浪”过来,常常掀翻一批人,甚至将临街的店门都推倒了。这一天,街上不时会发生踩伤人的事件。为躲避“人浪”冲击,这天,街上做生意的人,往往收起摊子,半关店门,而卖鞭炮的,一般将摊子设在溪滩上,因为溪滩场地开阔,不易出事。

台阶下布满蟹洞,出租公猪看杀狗

芙蓉市日给人的第二个强烈印象,就是东西丰富。

东西分门别类,大部分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后边街上横头是市中心,它主要卖百货,不光本地人开张店铺,外地小商贩也过来摆摊,由于人气旺,镶牙的、修理钢笔与小电筒的、打小铁的、卖豆腐稀的,等等,他们也插一杠。

后边街下横头卖草鞋、蒲鞋,叫草鞋行,卖鞋的都是岭底乡仰后村人,他们可以按照顾客的尺寸要求,当场打理草料,现制现卖,动作非常熟练。

中央街专卖海货,干的鲜的都卖,卖者大部分是方江屿、山外人,他们以海为生,其皮肤像浸过桐油一样,紫里透亮,混在人群里,远远看去,一眼都能认得出来。

直街卖竹木家具、铁具,圆木店和打铁店门口分别摆满了木制和铁制家伙,而打铁店里,风箱拉得呼啦呼啦作响,炉火烧得红旺旺的,大锤、小锤落在铁砧上,发出叮叮当当的有节奏的声响。

新街主要卖南货,还另时设了许多饭摊、烧饼摊、馒头摊,不是这里腾起一团蒸汽,就是那里飘来一股肉香。

坦头卖木头、竹子、柴草,叫树行、竹行、柴行,特别是树行,各种木头肩挨肩,搭成一个个“人”型排架,从海埠头开始,一直延伸到桥头溪滩,逶迤好几公里,像一座庞大的没有树叶的森林,场面煞是壮观。

底面店主要卖生姜、米面,叫姜行、面行,它出入的道路很窄,且旁边坐落着许多茅厕,但尽管如此,其生意照样做得很活络。

芙蓉市日(2)

直街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