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出生不久,桓帝就病死了,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掌握了实权,他立即起用陈蕃,让陈蕃以太傅身份录尚书事,陈蕃也因此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实权。
窦武和陈蕃在蓄意剪除宦官势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既然两人均握有实权,采取行动的时机也就来了。在两人的商议之下,起用了志同道合的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召了被废黜的李膺、刘猛、杜密、朱寓、荀翌、陈蹇等人为官。
李膺官拜太常卿,为九卿之首,得到诏命后,立即带着家眷,包括那出生只有两个月,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儿李昊,赶回了京师洛阳。
第二年,十二岁的解渎侯刘宏继位,改元建宁,是为灵帝。
五月,陈蕃劝窦武道:“往日,萧望之死于宦官石显一人之手;前不久,李固、杜乔又遭到了灭族之祸。现在灵帝乳母赵娆以及后宫女官,日夜在迷惑窦太后,而这些人又与宦官勾通一气,应当赶快诛除他们。我欲为大将军执剑,请大将军慎重考虑!”
于是,窦武向窦太后建议道:“按照祖制,宦官只限于掌管后宫琐事,听使唤,守门户,收发财物而已。现今他们参与政事,握有重权,爪牙遍布全国,尽干些贪暴残忍的事。民情鼎沸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了平复民怨,应当将这些人全部诛除。”
窦太后不同意全部诛除,尤其不肯诛杀她所信任的宦官曹节。
这时,年高德邵的陈蕃,亲自劝说窦太后道:“臣知道言不直、行不正,则上欺苍天、下负人望,然而冒险直言,必遭群小忌恨,导致死难临头。我宁肯杀头,也不敢欺天负人。现在京师言论嚣嚣,道路喧哗,都在议论宦官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以及赵娆诸后宫女官乱政的事情。附从他们的人得以升迁,忤逆他们的人就要遭到陷害。如今,满朝群臣,就像黄河里的木材,随波逐流,以保禄位。陛下刚即位就杀了宦官苏康和管霸,不仅活着的人高兴,地下的冤鬼也要含笑,但是,不过数月,又重用和宽容了左右宦官,再大的祸害也不过如此。”
窦太后还是不听,然而,陈蕃与窦武决意剪除宦官的消息已然传了出去,使得宦官大为震恐。形势迫人,陈蕃、窦武和他们的亲信只好抓紧密谋,诛除宦官。
八月,他们先是抓了宦官郑飒拷问,供词连及曹节、王甫,正准备奏请逮捕曹节、王甫之时,宦官朱踽私自偷看了窦武的奏章,遂故意公开大声骂道:“宦官中有放纵不守法的人,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奉公守法的人又有什么罪呢?难道连我们都应当被灭族吗?”一下子把所有宦官的仇恨之火点燃了,曹节、王甫趁机反诬窦武、陈蕃要废帝谋乱。
无奈之下,窦武决定带兵入宫,捕杀宦官。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却先一步劫持了窦太后和灵帝,纠集官兵,窦武因寡不敌众,自杀身亡,陈蕃随即被捕遇害。
窦武、陈蕃剪除宦官是得到社会名士和太学生支持的。窦武、陈蕃既然遇害,镇压社会名士和太学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也就接着降临了。这次党锢之祸,从建宁元年起一直延续了十余年,株连之广,远远超过了前次。
时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十月,庆祝李昊圣诞两岁的大喜之筵,就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着。
有人劝李膺逃走。李膺回答道:“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生死只能听从命运,还可以往哪里逃呢?”
就在这天晚上,送走前来庆贺的宾客后,李膺抱着孙儿李昊,在前院信步徐行,慈和地逗玩着安然躺在他双臂之中的小娃娃。月光照在小娃娃那稚嫩可爱的小笑脸上,惹得李膺也忍不住亲上一口。
突然,府外传来一阵厉喝声,数十名黑衣汉子挺刀冲入庭宅。这些黑衣汉子武艺既高,而且凶狠毒辣。惊呼声中,李府上下的男女老幼被杀死大半。
李膺深知这批杀手一定是曹节、王甫派出的,早就听说他们阴蓄了一批死士,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宦党们明里治不了他李膺的罪,只好暗里下手。他被激怒了,他将孙儿递给家将杨增和范加,轻啸一声,挺剑独自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