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归》卷九21章说:“道之所生,天之所兴。始于不始,生生于不生,存存于不存,亡亡于不亡。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故人之动作,不顺于道者,道不佑也;不顺于德者,德不助也;不顺于天者,天不覆也;不顺于地者,地不载也。道德之拟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载,此患祸之所不远,而福德之所不近也。”这里的“不始、不生、不存、不亡”,就是道德之元气。人因道德之元气而成形于天地间,若不顺道自然,道德就不佑助,福德就会日远,祸患就会日近。这就是严君平的自然观。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3)
严君平在分析《老子》(即《道德经》)时谈到:“昔者《老子》之作也,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下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阳道左,阴道右,故上经复来,下经反往。反复相遇,沦为一形,冥冥混沌,道为中生重。符列验,以见端绪。”(《指归》13卷22章)。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老子》论自然之变化,也是以道德为母效来说明天地、阴阳变化的起始与衍变的。“道为中主重”,才能见端绪。换句话说,不以“道为中主重”,支认识天地,阴阳、、五行的自然变化,就不可能看清自然的本质,就能不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严君平在这里谈的“道”,显然是一个哲学慨念,是指一切事物的本原。
严君平的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他说:“天地并起,阴阳俱生,四时共本,五行同根,忧喜共户,祸福同门”(《指归》10卷22章)。又说:“损为益首,益为损元,进为退本,退为进根,福为祸始,祸为福先”(《指归》8卷20章)。在这里,严君平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在今天看来,这个认识,确实不足为奇,但是在两千年前,他就能认识得如此精深,如此全面,并能用文字刻录下来,留给后人,确非易事!
严君平对《老子》来作发挥的“道”与“德”,在《指归》中作了尽情的发挥和阐述。他在《指归》10卷20章中说:“以道为父,以德为母,神明为师,太和为友,清静为常,平意为主,天地为法,阴阳为众,日月为仪,万物为表,因应为元,诚信为首。殊分异职,线线玄然,引总纪纲”。严君平在这里谈的对“道”的应用,要使之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确属珍贵见解。他提出的“诚信为首”、“平易为主”的处世方法,在今天,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力提倡的么?
《指归》在很多地方,阐述“劝民顺德,育民为先”的必要性,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如在八卷20章中说:“君得道也,则万民昌,君失道也,则万民丧。君者,民之源泉也;民者,君之根也。”这种“民为君根”的思想,否定了“天子是上天所派”的说法,肯定了“天子也是人”,动摇了“天子是上天所指”的神话。在那个时代,也许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严君平敢于说出来的勇气。严君平敢于说出这个观点,是要使帝王与官吏们都知道:万物无根,将自倾、自亡。劝导帝王将相,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将自取灭亡。
《指归》卷11第21章说:“违自然,福与之远,祸与之邻。大命以绝,神气分散,天地不能安,道德不能存,临死不觉,怨命尤天,非命薄也”。严君平在这里指出:“生命是道德的载体”。对道德的认识、提高,只有在生命的基础上,对能进行,才有意义,才能完成。启发人们正确认识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得失、芝辱、祸福、成败,从而爱惜生命。否定“命由天定”,主张积极进取。劝慰人们不要认为自己的命薄,而轻视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生命是道德的载体这个论点,在当今以爱惜生命为主题的道德教育中,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严君平在《周易骨髓》这本书中,指出宇宙中只有天、地、道、人这四大存在,否定了“神”的存在。在《指归》八卷1章中,他进一步阐述了“神明不能改造存”的道理,指出“神”是虚无之物,他不承认“神”有力量。他说:“圣人之心……,静如鬼神,不为而成”(《指归》11卷7章)。又说:“故神明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静者,神明之府也。夫神明之在人也”。阐述神是产生于圣智者本人,人的五脏六腑,就是神府,所以不觉惧,视为某一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神的实体,就是你自身。这个论述,动摇了一切有神论的基础,是对“神主宰一切”的反叛。“神学”即“人学”,这是严君平对人体自身内部世界认识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有些偏颇,但是仔细联想,也不无道理。
严君平研究自然、人性,同时也研究呼唤和平,研究治国方略。他在《指归》能五中说:“以政治国,无令而行,外方异俗,不制自宾。”又说:“不割,万物以全,无所不克,天道大成”。强调“治大国者,不可大作大为。大作大为,大乱大动,则亡”。“大国形便天下,愿之静下见归。躁上多兵”。“为无为,运变无形,不见所治,而万物滋生”。很显然,严君平呼唤的,是和平稳定,是顺应自然形势的天下大治;所反对的,是分裂割据,躁上用兵。这个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严君平写的三本书中,以《指归》最为重要。这是一部完全可以与《老子》媲美的奇书。后世的道教人物,将之视为道经玄学;唯物主义者视之为继《老子》之后的一本阐述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名著。不同中的人,在这本书中能得到不同的东西。治学者,能从中见识到古人智慧的光芒;执事者,能从中悟出管理与领导的权谋;生意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之路;休闲者,能从中找到健生长寿的秘诀。其中的精华,要读者诸君在读了原文后,才能尽情领略。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4)
鲁迅说:“中国的根祗在道教”。道教的产生,追根溯源,老子的《道德经》是源头;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杨雄的《太玄》,是道教产生的主线和主要理论根据。道教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追求长寿。宋代彭晓的明镜图,陈抟的无极图,周敦的太极图说,邵雍的《心学》和64卦方园图等,都是在严君平与杨雄等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他们的影响,还产生了一大批易、玄、道大家,如何昌一、谭峭、张载、二程、三苏、魏了翁、张行成……等。就是一直贬低严君平与杨雄的朱煮,也不得不承认“蜀人有严君平源流且如太玄就三数起便不是”(《朱子语类》137卷)。由此可见,严君平等人的常说,是宋学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三、严君平是独步天下的民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