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对于坟墓棺材什么的这些冥器,都会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然村里有位叫陈忠的表亲,却对这些东西不以为然。因为,他早年曾干过盗墓。
陈忠老汉和我是同一家族人,有着那么点亲戚关系,虽然他年纪要大我许多,但论起辈分来,大家只是表兄弟。他常过来串门,大伙在院子里摆上茶具,边围着喝茶,边听他吹侃。
有一次,当我说起最近很火的网络小说----《鬼吹灯》里的情节时,他听了笑得差点打起滚来。大笑那个作者是门外汉,根本就是胡编唬人的,因为作者不了解干盗墓的基本要求。随后,他讲了一些盗墓者的真实情况
“其实,盗墓是最没有杂俗行规的,不就一个字----偷。讲究的只是快.准.狠。偷东西当然要快啦。准,就是要先算好棺材,陪葬品的位置,这就要拜师学艺了,不然你挖到天亮,可能连块骨头也没看到。至于狠嘛,讲的是要有胆量。这最重要,也是入行的基本条件。想当年,我刚入行拜师的时候,师傅就先要我到义庄(停放无主死尸的地方)的棺材里,去偷一对鞋来。”
“干盗墓的人,都是不会,也不能信神鬼的,那有什么咒语,避邪法器的。相反,只要你心里存有一丝神鬼的念头,那你就不能再干这一行了,这是基本规则...哎!我那年就是因为碰到一件怪事,老是解不开心结,起了杂念。被师傅发觉后,他马上劝我退出”
陈忠喝了口茶,讲到退出,他脸色尽显黯然,话语中也没了往日的神采。这更引起大家的好奇。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最后,还是我出了绝招----把茶杯换成了酒杯。他犹豫了一下,猛灌了几口,就着烟,从三十多年前开始讲了起来
文革时期,一场‘开山造田’的运动席卷全国,就连我们这小山村也不例外。陈忠是个孤儿,加上出身贫农,自然是个积极分子,他成了生产队的对长。整天带着一班知青,到处开山挖坟。
就他所说“当时,大伙抗着几面红旗,往山坡的两头一插,再由上面往下挖。挖出来的棺材尸骨,就地烧毁,如果是瓷器,那就要看大小了,小的砸掉,破四旧嘛,大的拿回家,当个养鸡喂鹅的槽,有金银铜器最好,可到镇里供销社,换上几条毛巾,肥皂白糖什么的”。
文革结束后,他也当回一个普通农民,伺候着两亩田地,农闲时上山打打猎,挖点山药。直到有一天,省城来了一个人,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来人姓张,‘上山下乡’时,就在本村插队,回城后,他干起了文物走私。因为曾经跟随过陈忠开山挖坟,知道他是有胆量的人,对山里的情况也熟悉,便劝说他一起参加盗墓。
当陈忠听说,以前挖到的那些破玩意能卖钱,立刻傻了眼,二活没说就点头答应了。姓张的把他介绍给师傅,经过一番考察,师傅认同了他,从此以后,三人便合伙干起了盗墓
每到农闲时,他们就借打猎为名,出没在深山老林里。找到目标后,先由师傅出马,根据石碑或夯土的成分,来判断年代结构。最后选择路线,大家一起行动
十几年来,挖过的坟少说也有上百个,一直很顺利。算得上惊险的,无非是坑道塌方,险些活埋而已。从没闹过什么僵尸鬼怪的,空坟倒是挖过。
让陈忠心存鬼念,而退出盗墓的那次,是一九九二年的秋天,就在离村子约四十里外的山里
当时他们一无所获,正赶着回村。就在一处山坡休息时,师傅无意中发现,脚下的土质有些不自然。他马上说了句暗语,要那姓张的把风,陈忠则去附近查看,他自己抡起铁插,绕着四周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