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1 / 2)

4月10日18时

“声呐确认周围没有可疑接触。”声呐室报告。

“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周涛下令。

“是,上浮到潜望镜深度。”

“报告,潜望镜深度到。”

“升潜望镜,让我们看看太平洋的夜景。”周涛笑道。

海面上风平浪静,夜空中繁星点点,广袤的夜空中散发出一股神秘的气息。

“外面的夜色很不错,该我们上去透透气了。上浮到水面状态。”周涛下令。

舰桥升降口的盖子一打开,一股清新的空气立刻扑面而来。

“太舒服了!”周涛发出了呻吟声。

“好久没有呼吸到这么新鲜的空气了。”李兵也发出了感慨。

除了他们两个,舵手和信号兵也一起上了舰桥。

舰桥并不大,十分狭窄。潜望镜、雷达及雷达侦察仪、无线电导航天线、声呐换能器等许多装备都安装在上面,留给人的空间自然就狭小了许多。不过上面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比起在船舱里还是舒服多了。当然,如果老天爷刮风下雨落冰雹你也只好认倒霉。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411号上的舰桥上安装了分显示器。一般潜艇的舰桥上面没有分显示器(美国的“海狼”级潜艇例外),所以雷达发现的目标都是从下面的雷达兵通过通话器报到舰桥的。各国好像都如此,即使是型号很新的国外潜艇,舰桥上的配置也很简单。这主要是耐压防水问题不易解决,因为对娇贵的电子设备而言,当潜艇在几百米甚至一千米的深度航行时所承受的水压实在太大了。

411号舰桥的另一个特点是取消了舷窗。传统上苏联俄罗斯的潜艇的舰桥上一般都有观察窗(少数型号除外),而西方欧美国家的新型潜艇基本都取消了观察窗。中国海军的潜艇以前秉承苏联的传统,都设置了舷窗,不过411号也取消了。虽然没舷窗的舰桥看上去平顺光滑、式样摩登,但舵手却得陪着栉风沐雨的委屈点了。要知道,以前的舵手是在舷窗前的操舵台前工作,不用上舰桥。当然,型号较老的西方潜艇舰桥上是有观察窗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取消,可能是噪音方面的考虑吧。不过是否有舷窗对潜艇的航行性能影响似乎不大,要知道迄今为止有案可查的潜艇最高水下航速(44.7节)是由苏联双舵双桨的p级核潜艇创造的,它的艇体、舰桥较之某些艇型来说并不流线,它的舰桥上可是有舷窗的。

舰桥前面有两个漏斗状的洞,那是气笛、雾号,在水上航行时它很有用,相当于汽车的转向灯和喇叭。在一些新型的潜艇上汽笛带有盖板,只有使用时盖板才打开,所以在新型潜艇的舰桥上很难发现号笛。号笛响一声表示“我艇正在向右转向”;响二声是向左;响三声为后退,行话叫做“一右二左三倒退”。如果响四声则是在问对方想干什么了;两长声加一短声表示我要从你右舷“超车”;两长声加两短声表示我要从你左舷“超车”;对方若同意则是一长一短拉两遍,汽笛的用法与含义有许多,但是这些音响信号国际通用。

舰桥两边还有航行灯,左边红灯右边绿灯。它们对夜间安全航行非常重要。如果夜航时见到一条舰(船)的航行灯的绿在左、红在右,那你俩一定是在迎头对开,此时两舰(船)应该各自向右转向避让,同时别忘拉响一声气笛(记住:就一声!表示我船正在向右转向)。别看大海如此广阔,撞船的事年年都有,许多都是人为操作失误所致。

“星空好美!”李兵望着头顶上的宇宙由衷地赞叹。

确实,深蓝色的背景中一颗颗星星或明或暗,组成了一幅形态万千的星象图。长时间地凝视,就会产生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可是真伸出手,又会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高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