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后,彭志明的脖子上带上了一条红领巾,并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还被班主任点将当上了班长,胳膊上也别上了两条横杠杠。一个学年后,他给家中带回了一个双百成绩单和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且班主任老师在他学生手册的评语里把彭志明夸得象朵花似的,父亲彭才旺乐得打了半斤米酒,把奖状摆在饭桌上不停地看。
“兹:北江机械厂子弟学校小学一年级一班学生彭志明同学因学习成绩优秀荣获学校1983~1984学年度‘三好学生’称号,特此奖励”,已经五岁半的妹妹彭琼雪拿小指头在奖状上一个字一个字的点着,奶声奶气地念。
彭志明笑着捏捏她的脸蛋:“完全正确。”
“嘻嘻”,妹妹彭琼雪小手五指一张,笑眯眯地把手摊到哥哥面前,“奖励!”
彭志明笑着掏出一块奶糖放在她手心上,忍不住又捏了一下妹妹的脸蛋:“小心长蛀牙!”
哼哼,妹妹彭琼雪一点没把哥哥的危胁放心上,喜滋滋地剥开糖纸,把奶糖扔小嘴里。
父母亲看着笑闹的俩小儿女也乐了。
母亲陆芳看着那张“三好学生”和双百成绩单,对丈夫彭才旺说道:“咱们家志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又这么好,放在这山沟沟里,我怕会耽误了儿子,还有女儿呀。去年调到l市的王建国不是你老乡吗,又是在过同一部队的战友,你能不能和他联系联系…..”
父亲彭才旺看看儿子的奖状和成绩单,点了点头。
父亲彭才旺出生于小鬼子投降前一年,三代贫农,十二岁才有机会读书,学习成绩挺好,可小学毕业就没机会再读书了,他把机会留给了弟弟而回家务农。当时要摆脱农民身份走出农村只有三条路,一是考上大学,二是被招进工厂,三就是参军。时年十八岁的父亲彭才旺选择了参军,在部队里,他寻找一切机会学习,只几年的工夫就练出一笔漂亮的硬笔字,手边的字典也被他翻烂。入越作战回国了,彭才旺于1973年带着一枚三等军功章和干部指标转业到了北江机械厂。
母亲陆芳比丈夫小七岁,从小学习成绩也很好,只是念完初一后,学校就停课了,开始全国大串连。后来,陆芳做为知青下到了农村,而后在1972年,陆芳听到有一家城里的工厂招工,赶忙去报名,被审核通过后,一辆卡车就把她拉进了一个大山沟沟里――北江机械厂。
父母亲这一辈子最为遗憾的就是――没有机会读书,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俩小儿女身上。
1985年4月末,一张工作调令忽然摆到了北江机械厂的领导面前。厂领导很惊讶也恼怒―――在此之前完全没听到过半点风声呀,怎么这夫妻俩的调令就下来了呢?!这真是无组织、无纪律!目无领导!
厂领导把调令拍到父亲彭才旺和母亲陆芳面前,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母亲陆芳看着调令,对领导说道:“领导,我和老彭的文化水平,你是知道的。我初中没毕业,只念完了初一,而老彭只是高小文化,我们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机会读书。我们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但我们不能耽搁孩子!我们家志明,你也知道,学习成绩总是第一,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人也聪明,所以我和老彭就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厂领导默默听完,拿起笔在调令上签了同意。
父母亲的同事们听到消息,十分惊奇,都说老彭秉承我军的优良传统――这埋伏打得棒极了。
1985年5月初,一辆解放牌卡车载着彭志明一家驶离了北江机械厂。
彭志明扒着卡车驾驶室车门,把头探出车窗外,任由狂放的山风吹乱他的头发,看着愈来愈远去的北江机械厂,默默念道:“别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