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福全一边给大家看病,一边开导有怨言的人们说:“要想健康呢,就要有个好的心态。向别人要东西时,首先要问问自己,我能给别人什么?接受人家的东西时,心要平,要感恩。别人向你要东西时,首先要想想自己从这个世间得到了多少美好的东西?给人家东西时,心要正,念要端。”
有的人不服气了,吵吵嚷嚷地说:“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傻啊,我发牢骚还不是在为你鸣不平吗?还来教训我,你也太没脑子了。”
老五福全苦笑着说:“世上人都有脑子,只不过好多脑子名存实亡。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脑子,而是智慧。”
忙碌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候,人群才渐渐散尽。老五福全一个人立在月光下,暗自惆怅了很久。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真正治好世人的病,救赎世人的灵魂,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帮他们增长德,一条是帮他们增加能量。
他当时的想法是: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从而脱离世俗事的干扰,清清净净地做人,快快乐乐地做事,圆圆满满地走过这一生。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增长智慧呢?一个是修德,德高自然生慧;一个是积蓄能量,能量高的人自然有能力看得更高更远,从而生发智慧。
老五福全深知,修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人,你苦口婆心地给他说了几天几夜,刚刚让他对德有了一点敬畏之心,却有可能被一句话重新带回到混沌当中。相比之下,增长能量就容易多了,只要想个办法不断地把自然界里的能量收集到一处,然后再用合适的方式分配给个人就可以了。经过左右权衡,老五福全决定了,要想一个办法,快速地帮人增长能量,然后再从“德”上多加引导,以达到让人智慧起来的目的。
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老五福全也是有过顾虑的,如果把能量加给了没有德的人,那么能量的增长很可能会促成恶念的形成。基于这个顾虑,老五福全没有将他的研究项目告诉他人,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努力。
福事*过去的第七天夜里,老五福全端坐在福室里,聚精会神地思量着怎样才能快速帮人增长能量的问题,忽然间打了一个瞌睡。恍恍惚惚中,他看到一个山洞,山洞内灯火通明,仿佛很热闹的样子。他好奇地走进了山洞,没有见到灯火,没有见到热闹的人群,却只看了六颗拳头大小晶莹闪亮的宝石。他慢慢地靠近宝石,仔细地打量着它们。忽然,他发现,每个宝石都有几条闪亮的光线相互交错着,而这六颗宝石又将光线投向一处,射向山洞顶部。老五福全蹲下身子,抬头向洞顶看去,只见一颗更大的宝石镶嵌在洞顶,正把美丽耀眼的七彩光,射向山洞里的每一个角落。
一晃三年过去了。有一天,老五福全到一个比较偏远的村子去给人们看病,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大暴雨。为了避雨,他钻进了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进入山洞的那一刻,耀眼的七彩光让他目瞪口呆。难道,过去那个梦预兆了今天将要发生的事吗?老五福全一边暗自发问,一边走向山洞的深处走去。
原来,发光的并不是梦中的宝石,而是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的石头。就在老五福全暗自失望的时候,一束耀眼的闪电从洞顶的石缝直射下来,紧接着一连串轰隆隆的雷声传进了山洞里。雷声过后,几块石头纷纷从洞顶落下来,其中一块刚好落在了石板上。老五福全捧起这块晶莹的石头,只见它浑圆光滑,仿佛精心打磨的一般。借着这石头的光亮仔细观察石板,老五福全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俗世之事(五)
(五)
漫长的修持生涯中,老五福全在证悟《五福经》、《五福经外记》的同时,还熟读各类典籍,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史学等方面,也包括正传和野史。几十年来,他随时随地证悟五福法,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汲取知识,努力让自己的身、心与精神尽可能地回归自然。
他所读到过的文字中,只有一类文字是他所不屑的,那就是有关玄幻之事的传说。在他看来,所有玄幻的故事都夹杂着杜撰者的私己愿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私欲而诞生的。尽管如此,遇到此类文字他依然会仔细阅读,用心思考,然后淡然一笑,给出一句话:这种神秘兮兮的事,除了引人贪婪、让人由贪而愚痴,没有丝毫意义。
几十年前,在老五福全还是一个年轻的五福的时候,有一个传说平地而起,仅几天的时间就将鸿河两岸勤勉劳作的人们变成了挖山寻宝的好汉。那段日子,不分男女老幼,心里想的是挖宝、嘴里说的是寻宝,恨不得夜里做梦都在挖山。一些年轻力壮的男人,更是成了寻宝的义士,成了倍受家人推崇的英雄。
眼看着农田一片一片地荒芜下去,眼看着手工作坊一个又一个地成了“空城”,就连很多小商号也接连关门,年轻的五福焦急万分。他一边四处游说,力劝人们安心己业,切不可因了无影之事而荒废时间、荒废己业,以免以后追悔莫及;一边细细地研究传说中的每一句话,力求从中找到纰漏,以此作为奉劝人们的法宝。
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那个传说太有诱惑力了——一找到先祖的尸骸和先祖留下的宝贝,你就可以过上梦想成真、心想事成、点石成金、呼风唤雨的美满生活。
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又愿意拒绝这样的美满生活呢?当那个传说说得,仿佛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