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至此两人的命运交叉之后又各自渐行渐远,李怡大病一场,醒来后为保命只得装痴作傻,镇日不发一言。而李阐自此被穆宗忌惮,将他扔去十六王宅,断绝了继位的可能。
白帝本无他念,他只求李阐这一世安好,做一个富贵闲人了此一生。可偏偏造化弄人,他压的住李阐这个人,却压不住李阐身上的龙气。李阐成年后才情抱负皆是不凡,否则也不会过早便卷入了前朝漩涡之中,成为必然的牺牲品。
事已至此,眼看李阐在长安城中命悬一线,他又如何能狠心不救?
他不是没想过要李阐从这一切中抽身而出,无法对他说出实情,却可以为他化出一朵白莲。那白莲是他是他心头元精,只服一片便可羽化登仙,从此不受人间生死轮回之苦。
但李阐拒绝了。他身上的龙气不容他做出这种避世之举,救一个还是救天下?李阐当时就问过他,他无法回答。他也知苍生无辜,不愿人间再添流离,但天命难违。
白帝本来只想救李阐一人,李阐却要救这个天下。仁者爱人,仁之小者保护一二无辜,仁之大者匡救天下,这是李阐自小便被灌输的理念,也是他毕生所求之志。家国即是天下,他既然不愿成仙……
那就只能去红尘中陪他罢了。为他改命,为他受天雷之刑,为把他扶上皇位而甘愿受神魂分离之苦,山神离位,天崩地陷,都是他咎由自取罢了。
陈抟却说:“李怡的故事,还有后半段。”
(猜大黄龙的厉害了……
3)
命运从来不讲道理,命运又从来有迹可寻。
在李怡的前半生,他的身影一直游离于朝堂之外,除了十岁那年的意外落水差点丢掉一条命外,几乎再没有什么能引起过多的关注,但这种视而不见的忽略对于李怡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李怡的生母郑氏本是镇海节度使的一名侍妾,后镇海节度使谋反,兵败后妻女皆没为官奴,郑氏由此入宫,做了宪宗贵妃郭氏身边的侍女。
郭氏出自汾阳王一脉,其父是代国公郭嗳,其母乃是升平公主,这样身份显赫地位极尽尊贵的一位贵妃,不但在后宫,那怕是在前朝,其背后的势力也不得不令皇帝忌惮。因此宪宗一生未曾立后,非但如此,他还宠幸了郭贵妃身边的侍女,生了个皇子下来,便是李怡。
有这样的出身,李怡在宫中的地位与待遇自然可想而知。他自小便知要谨言慎行,隐忍保命的道理,然而十岁那年,就在那个父皇薨逝长兄登基的前夜,他还是被人推入了冰冷刺骨的太液池。
差点丢了一条命的李怡自醒来后便一语不发,人人都当他发热烧坏了脑子,从此得了个木头的别名。他皇兄登基,分封兄弟子侄,李怡得了个光王的虚衔,早早被打包扔进了十六王宅。
李怡空有抱负,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皇位在皇兄和他的几个儿子之间传来递去,若皇兄的儿子们皆是些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也就罢了,现实却是,那些登上皇位的皇子们耽于享乐惯了,丝毫没有要肩负整个国家兴衰的自觉,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折腾这个早已是千疮百孔的庞大帝国,以至于佞臣当道,宦官乱国。穆宗醉心宴乐畋游无度,敬宗又奢侈荒淫沉迷蹴鞠,数月不理朝事,百官不得进见,等到文宗登帝,李昂虽有心图治,却无治世之能,反受制于宦官,更引出长安城中一场屠戮血案。
李怡不愿再等下去了。他多年来韬光养晦苦心经营,借修行之名隐于佛门,却于暗中培植势力扶持党羽,以期夺取帝位取而代之。安王与大云光明寺的尊首呼延法师能达成默契,便是由李怡牵线。
当日李阐黄河遇险,虽是安王授意呼延实施,光王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忽略,可惜李怡藏的太深,令狐綯虽挖出了安王,却也从此断了线索,并未找出此案真正的幕后之人。